從銀色債券看全球經濟前景(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從銀色債券看全球經濟前景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特區政府推出「銀色債券」,讓65歲以上本港永久居民申請,三年期債券年息不低於兩厘。據說申請反應不俗,有機會超額認購。「銀債」反應好不奇怪,要是特區政府放寬申請資格讓海外投資者申請,反應會更踴躍,全球各地的退休金或公積金爭崩頭搶購。事實上要找兩厘回報的穩健投資極不容易,甚至已成不可能的任務,合資格的香港投資者可不要錯過。
說銀色債券穩健算是understatement,實際上它幾乎零風險,跟美國國庫債券(Treasury bonds)差不多。首先,特區政府有巨額儲備,財政又有盈餘,賴債風險等於零。此外,香港沒有債務上限規定,毋須每隔幾年提高國債總額上限;再加上港元跟美元掛鈎,兌美元沒有匯兌風險,特區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不是跟美國國庫債券一樣穩陣嗎?而現時美國短期國庫債券利率只有不到一厘,10年期債券只有一厘半,30年長債回報才兩厘多一點;特區政府三年期債券居然有兩厘回報怎不令其他地方的投資者眼紅!
花了不少篇幅說香港銀色債券如何吸引,只為說明全球大部份政府債券利率都低得不成樣子,變成負利率的更是越來越多;以瑞士國債最誇張,不管短期,還是長達50年瑞士國債都是負利率。換言之,任何機構或個人要借錢予瑞士政府都要貼錢。像這種借錢予人還要付利息的情況實在有點匪夷所思。
若以為是因為瑞士可靠才令它的國債成為搶手貨就錯了,不僅瑞士國債是負利率,德國、日本15年期及以下的國債同樣在零息以下,買債的人要向政府貼錢。甚至西班牙這隻「歐豬」的部份短債也是負利率。顯而易見,國債這種相對穩健的投資工具變成負利率並不是個別國家或一時的情況,而是普遍現象,很值得各方面注意。

投資者對金融體系欠信心

負利率越來越普遍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是投資者預期未來長時間通脹率都將保持在超低水平,甚至出現通縮,投資回報不斷下降,現金的購買力反而逐步上升,容易變現金的政府債券同樣吸引買家;再加上央行搞量寬同樣爭購各種債券,各國國債息率自然低處未算低。
另一重要原因當然是避險。金融海嘯不僅蒸發大量財富,更大大打擊了大小投資者對金融體系、金融穩定的信心。過往被視為制度磐石的銀行、金融機構被揭發運作及操守大有問題,視為穩健的投資工具同樣被揭發是有毒資產或風險不明的垃圾,令投資機構、散戶對不同投資信心大減,稍有風吹草動即時避險,把資金調往最穩健的投資工具如發達國家政府的國債。久而久之,這方面的需求不絕,其他風險資產包括股票越來越乏人問津,新金融產品更幾乎出不了台,債息怎能不偏低。
通縮、避險意識高漲對實體經濟來說絕不是好兆頭,因為兩者都意味投資不振,消費萎縮(手持現金比較上算)。難怪銀行體系即使資金滿瀉實體經濟也沒有多少起色,全球復蘇似有還無。這些現象逐步變成長遠趨勢,現時債務沉重的企業及個人的負擔將不斷加重,投資回報則不斷下跌,大家可不要再期待每年雙位數的回報率,甚至5%也不大可能。
特區政府的銀色債券可說是另類補貼,其他國家、地區小投資者要找息高、穩賺的投資產品不容易啊!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