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選舉年的一樁罪行(安裕) - 安裕

東西南北:選舉年的一樁罪行
(安裕) - 安裕

書展前夕買了一本書,上月發行的《總統的人馬》(All the President's Men),七十年代美國水門案《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合著。原書1974年出版,這是中文正體字譯本,改編的同名電影應該有不少人看過。中譯本的台灣出版社是有心人,想是通過美國當年一幫竊國大盜行徑,警惕這些人馬陰魂不散,魑魅魍魎流連不去。
《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華(Bob Woodward)及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追蹤水門案,最終總統尼克遜下台,事件耳熟能詳,在此不贅。翻開《總統的人馬》,尼克遜的影子在字海當中晃來晃去:律師出身的政客,做過8年副總統;1960年總統大選以極小差距敗於甘迺迪;之後競選加州州長又輸,屢對傳媒出言不遜的他大發雷霆:「這是最後一次記者會」。當人們以為他永不再選,不料於1968年大選復出,一舉翻身,入主白宮。
尼克遜當上總統,對自由派堪稱最壞結局。他嘴上手裏寸步不讓,滿腦鬼主意,有人把他名字簡稱改成渾號Tricky Dick──「蠱惑迪克」,語帶雙關笑中有刺。他近身幕僚只那幾個,旁人不易接近,包括白宮幕僚長荷德曼(H.R.Haldeman)。巧的是這幾個死士以德國姓氏佔多,白宮官員背後叫這幫人「柏林圍牆」,意謂他們把總統攏在中間,只聽他們不聽別的。後來的發展,是這些嘍囉為了選舉聯同主子幹下罪行,終致美國史上第一個總統任內辭職下台。
近代美國政壇以尼克遜為最狠腳色,他禁過傳媒、介入司法、曾經發動「沉默大多數」為越戰護航──他的政府以違反保密法為名禁制《紐約時報》刊登國防部越戰文件,官司打到最高法院;他下令司法部長革除要他交出涉及水門案錄音帶的獨立檢察官,司法部長不依,提出辭職,他要副司法部長執行,副長也辭,最後是司法部第三號人物做了;他要白宮官員不得再向哥倫比亞電視台記者丹拉瑟(Dan Rather)提供消息,為的是丹拉瑟在水門案逼得他下不了台。美國的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尼克遜任內遭到肆意踐踏。
按理說,尼克遜公職經驗豐富,做過聯邦參議員又當過副總統,前後12年,應該知道言論自由和司法獨立是美國憲法的根本,不得亂來。但他最後仍是不顧一切出手,有認為是其道德人格與政治人格雙重缺陷之故。此一質疑的答案,或可從水門案一力護主的荷德曼人生歷程找到另一層切面:他與「柏林圍牆」成員無條件擁戴尼克遜,他則早於五十年代已為尼克遜工作,尼克遜的政治成就是他的成就,護主護到無視憲法,自導自演美國近代最大的政治災難。

為求連任妨礙司法公正

然而這未能完全解釋,何以在民主社會政治忠誠會掩蓋大是大非,無法做到對自己誠實。從《總統的人馬》以及該兩名水門案記者合著的另一部書《最後日子》(The Final Days)字裏行間,讀者會有一種感覺:尼克遜與幕僚之間存在強烈的「我們」意識,並而糾合成為共同價值基礎;他們相信大家服膺某些「高尚理由」(good cause),包括越戰、反蘇及尼克遜爭取連任。基於不顧一切實踐「高尚理由」,尼克遜執政期間尤多秘密行動,置正當程序不顧,包括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密訪北京、中央情報局介入推翻智利左翼民選政權。
尼克遜一系「我們」的意識形態極為保守,視批評政府的傳媒與自由派人士為「他們」,敵對心態不但使得政令難行,傳媒及政黨亦難以監察。「柏林圍牆」恐怖之處,在於白宮內部存在如此極為內聚的第二管治集團;主僕的本質,則使之出現荷德曼建議所有助理把國旗襟章如尼克遜那樣扣在西裝衣領的情狀。論及這種共生文化,當會明白水門案因何而來──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人潛入水門大樓民主黨總部被捕,身上搜出竊聽工具。此前四天,民主黨剛舉行全國代表大會,選出麥高文為總統候選人,共和黨派人潛入民主黨盜取競選策略,目的只有一個:尼克遜連任。事件中因妨礙司法公正入獄18個月的荷德曼,1978年出獄後寫成《權力的盡頭》(The Ends of Power),指證「尼克遜早就提出潛入(民主黨總部)」,並且「由第一天就參與掩蓋真相」。
尼克遜的內政外交成敗可以客觀討論,破冰訪問中國大陸,越戰越南化,美蘇關係等,不論同意與否,就算走到極致,尼克遜仍可用「國家利益」一詞解套。但是水門案與施政無關,本質是尼克遜在選舉年為求連任,白宮上下動用政府資源妨礙司法公正,置一己利益於國家利益之上。這種毫無道德的犯罪行為,本可助尼克遜無阻無礙完成兩任任期,可是機關算盡卻算不到會斷送於他最痛恨的傳媒之手。本書中譯本導讀作者、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旨哉斯言,「新聞講求證據,有證據的新聞就不會被擊倒」,最後倒下的尼克遜而不是良知。
這兩年是選舉年,美國、台灣、香港等地俱有選舉,《總統的人馬》中譯本此時推出,炎夏細讀,通古識今。掩卷之後,遠近種種人與事當會通透,自會做到知其而來,更自會做到知所而去。
(編按:安裕專欄〈東西南北〉逢星期五刊出,如遇公眾假期則改星期四刊登。)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