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果籽】SM書展

【讀書好×果籽】SM書展

如果外地遊客在這星期來港經過灣仔會展,見到人頭湧湧,一問之下知道是為了參觀書展,他們一定認為香港是個文化城市。當然我們心裏有數,知道書展的底蘊,是大型的零售活動,而非業界的活動,文化氣息給商業氣息蓋過。

零售活動中,消費者最關心的是折扣、定價,參展商最重視的是市場促銷策略。去年書展結束當日參展商為節省運輸費用,寧願仿效年宵市場將年花桔仔搗毀棄置,怵目驚心。香港書展神奇之處是它一方面人流勁多非常市儈商業,但同時又有大量文化活動,於是分裂為兩個世界。由會展正門入內立即由左手邊上扶手電梯直上四樓的,是參加文化活動及講座的一班人,可以是文青、文化界圍內圈中人、學者及知名作家,他們可能根本不會進入書展攤位會場。同時又有另一班人,他們拖着大喼小喼走入會場掃貨,也從來不會出現在文化活動之中。
雖然香港書展猶如豉油西餐,如此的駁雜、鬧哄哄,但又有近百萬人流,這些年我一直有參展,因為參加書展猶如做一次文化策展,是為了Make a statement。我堅持不用流水作業式的指定ABC餐,自行設計及施工,過程痛苦不堪,去年搭建的獅子山,足足花了兩天時間,今年用潮語組成合體字,事先有大量組裝準備工夫,這絕對是一個自虐攞苦嚟辛的過程。我們的信念是攤位設計就是一個statement,反映我們對香港社會、政治、文化的變遷。去年當那條橙黃色的banner從模糊不清的獅子山落下時,每個路過的人都駐足觀看,知道我們是有話要說。今年的合體字,年輕人紛紛打卡,多年來香港社會政治爭論的用語,他們是瞭如指掌。由於人流多,我們可以接觸到另一班不常逛書店的香港人。

出版自由與被敏感

至於為書展推出的新書,對小型出版社來說十分重要,一年的生意是賺是蝕,就取決於書展銷售情況了。因為小型出版社大都經營困難,進入零售網絡的費用高昂,一百元的零售價,書店拿了三成半,出版社承擔了所有風險、印刷、編輯、製作、庫存及作者稿酬等開支。書展可以直接賣給消費者,出版社不用拆賬予書店,於是形成了一邊鬧但又一邊參加的精神分裂現象。
今年更多了一重政治焦慮,自銅鑼灣書店事件後,書展開鑼前夕記者都來問有否擔心出版政治敏感書籍,我回應是香港是沒有甚麼敏感或禁書這東西,有的只是觸犯淫審條例的書。當出版人、作者、傳媒都相信真有敏感禁書惹麻煩這回事時,香港的出版自由就進入了自我審查時代了。今年我出版了三本政治書:范國威的《務實本土》、由大狀、學者社運人士合著的《我反抗故我在:梁國雄司法抗爭二十年》及潘東凱的《炎黃解毒》。你說這些書敏感嗎?一本說本土理念及政策丶一本解釋司法抗爭的意義,另一本正面抽擊中共民族復興論,對我而言,這是平常不過的書,但今天也「被敏感」起來。
不知為何,書展只不過是第一天,但我已經感到很累。可能自雨傘運動後,有形無形的壓力下,已積壓了兩年多的勞累。

香港出版的書籍突然「被敏感」起來。

撰文:劉細良
編輯:黃仲兒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