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創新】書展新招 勁過楊過張無忌

【武創新】書展新招 勁過楊過張無忌

今年書展不再選年度作家,原本的作家展覽,變了用武俠文學做主題,展出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喬靖夫、鄭丰等手稿及相關作品。這麼經典,莫非有新招數?原來主辦書展的貿發局,用的招不外乎「抱殘守缺」和「無中生有」。抱殘守缺本身是一個成語,比喻固守舊有思想,不知改進。金庸將它寫成武功招式,在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少林派龍抓手其中一招就是叫抱殘守缺,主角張無忌也偷學過,還以此打贏少林高僧空性。不過講高招,怎夠貿發局用得到家?

書展屢次籌辦金庸的講座和展覽,2006年舉辦金庸座談會、2007年再有金庸英雄聚會2015年特設「筆生傳奇——金庸武俠小說創作60周年展覽」,2016年又有金庸展!歷史不斷重演,展覽負責人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說,今年書展的展覽 ,其實是下年沙田文化博物館,常設金庸展館的簡短前奏:「他(金庸)用了三十多年時間,編整和撰寫小說,小說本身的吸引力,也是歷久不衰的。」

為何書展今年推廣武俠題材?記者問過貿發局副總裁周啟良,他回應題材由文化活動顧問團選出,成員共有十二位,包括:陳萬雄(香港出版總會會長)、周光蓁(南華早報資深作家)、何巧嬋、潘明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學藝術顧問)、黎廷瑤(星島報業集團行政總裁及總編輯)、林沛理(牛津大學出版社前總編)、李伊瑩(九龍真光中學校長)、馬桂綿(香港珠海學院文學院教授)、文灼非(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副主席)、伍曼儀(資深傳媒人)、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以及葉賜添(香港培正中學校長)。

書店老闆彭志銘,十多年來不斷鬧書展消費武俠題材,他還說今年金庸、倪匡不會出席展覽,書展還繼續食老本,做法很不恰當。「今年書展辦了二十多屆
香港原來二十多屆後,就找不到年度作家。貿發局的理由是覺得悶,不想再找年度作家,所以改變展覽形式,這是很荒謬的藉口。就算不講年度作家,為何一定要食老本,講武俠小說?還要是金庸為主的武俠小說呢!」

金庸在神鵰俠侶之中寫到,楊過與小龍女分別後太傷心,創出十七式黯然銷魂掌,其中一式稱為「無中生有」。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後來引申成憑空捏造的意思,這招貿發局用得比楊過還要妙。如今香港寫武俠小說的人不多,書展力推新世代武俠小說作家喬靖夫及鄭丰,彭志銘批評,書展明知武俠寫作青黃不接,不應硬銷:「全香港只有一個年輕的武俠小說作家,他叫喬靖夫。當年金庸寫作期間,有多少個人寫武俠小說?是很多嘛!龍乘風那些,大家都沒有講。」其實今年的武俠展覽,有一個小展區名為「江湖遺珠」,介紹一批名氣沒那麼大的作家,但展覽連作家頭像都沒有登,這樣算不算尊重這批「江湖遺珠」呢?

彭志銘估計,上年年度作家李歐梵的展覽太冷清,貿發局才重推多人識的武俠題材,吸引人流,做法太商業,毫無文化。總結今年書展的武俠展覽,昔日百家爭鳴,開拓出武俠小說的生路,絕對值得香港人自豪。但不斷重提過去成功史,活在六七十年代的餘蔭下,對香港文壇來說,是否健康發展?

記者:彭海燕
攝影:伍慶泉、許先煜

今年書展的文藝廊,展題為「文壇俠聖——金庸與查良鏞」。展覽配合香港文化博物館,明年初將於館內設常設金庸展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說「他(金庸)用了三十多年時間,編整和撰寫小說,小說本身的吸引力,也是歷久不衰的。」

書店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力斥書展「食老本」,多年到不斷重提武俠題材,消費金庸作品,缺乏新意。他認為書展的展覽,視野應該更廣闊,例如辦兒童作家展覽。

名為「江湖遺珠」的展區,介紹香港武俠小說全盛時期下,稍欠名氣的作家,但展覽連作家的頭像都沒有。

除了六七十年代的武俠作家展覽外,文藝廊又展出新世代武俠小說作家喬靖夫及鄭丰的作品、手稿及剪報。

除了金庸展區外,部份展區的展品價值存疑。例如《四大名捕》系列的作家溫瑞安展區,複製本宣傳海報有何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