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用「羅素雞」說明世事無絕對,乍看以為要暗示一個充滿奇蹟的光明結局,但鍾漢良不久又講了個灰慘慘的「鯨魚自殺」故事。他說根據希臘哲學家,鯨魚集體自殺,是因為其中一條在岸邊擱淺,發出求救訊號,同伴前往營救,結果全部擱淺。故事來源,該是普魯塔克《論動物之才能》(De Sollertia Animalium),但原文只說:鯨魚總尾隨一條叫「領導」(hegemon)的小魚,一旦離開小魚,「很多鯨魚就彷彿失去舵手,擱淺而死」(polla diephthare kathaper akuberneta pros gen exenechthenta)。普魯塔克沒提自殺或同伴營救。我承認自己有點偏執,實不相瞞,片中提及的劫匪電話號碼,我還真的打了──是通的,幸好沒人接聽。
扯遠了,回到《三人行》寓意,不妨以「羅素雞」和「鯨魚自殺」作參照點。鍾漢良這兩個故事貫穿整部電影,分別象徵人生的兩面,一面奇蹟(未來不可歸納),一面宿命(無意識地送死),人在夾縫間掙扎,沒有究極的團圓,也不會有絕對的淪喪。《三人行》因此沒有一個徹底的壞人或好人,大家總是天人交戰,形於外的戰場是封閉的醫院,形於內的是鐵了的心。結局時鍾漢良擊碎玻璃,為醫院打開缺口,三主角的心也彷彿與之呼應,竟同時找到出路。眼利的觀眾都抱怨這幕CG太差(我舉腳贊成),卻沒思考當中內涵,未免買櫝還珠。
編劇游乃海在訪問中說,《三人行》是個香港故事。用最淺白的方式解畫,我認為電影想說的是:年青人(鍾漢良)和當權者(古天樂)抗爭,前者狂妄,後者卑鄙,都自以為行義,專業人士(趙薇)則淪為鬥爭工具;子彈橫飛一輪,總算打出缺口,各人的心也變了,但誰都沒能離開,除了瘋子(盧海鵬)。最後趙薇成為「救世主」,儘管誇張,但寓意明顯不過:只有恪守專業,香港才不致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