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及中國出現金融危機的風險越來越高。野村發表報告指出,預估亞洲區的「早期警示指標」大幅增加,並升至1997年「金融風暴」以來的高位,意味區內隨時會出現金融危機,並特別提到中國及香港,有關指標近年大幅增加。
野村根據信貸與GDP比例、供款佔入息比率、貨幣滙率,以及物業及股票價格等五個範疇,制訂出共60個「早期警示指標」,並指自1990年以來,運用該指標成功警示30個國家共50次金融危機中的三分二。
該行透過早期警示指標,發現亞洲區金融危機會「隨時發生」,因有關指標已升自1997年以來的高位,更特別提到中國及香港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正大幅增加,因中國的早期警示指標由90年代後期至2012年第四季一直維持在零水平,惟過去12個季度卻急升至出現44個警示。
信貸比例持續攀升
野村解釋,過去數年的低息環境令亞洲區內貸款額度大幅增長。即使近期部份國家貸款增長速度放緩,但同時GDP增長亦同步減慢,令信貸與GDP比例持續攀升,而增加的貸款令區內物業價格上升,中國樓價更升上史上新高,亦令供款佔入息比率持續上升。另一方面,亞洲區內無法償還利息的企業比例持續上升,都反映當地已到成熟的金融周期的後期,之後或會進入倒退。
該行指出,一旦金融周期轉為下跌,需要更長的時間復原,期間區內經濟會因高償付成本、資本錯誤分配及低生產力增加,令GDP增長維持在低水平。
若未來出現六項潛在事件,包括美國聯儲局加息快過預期、美元轉強、主要新興市場企業出現債務違約、人民幣大幅貶值、亞洲區內通脹急升,以及區內發生政治動盪,都有機會導致金融危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