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地政署懶理民間博物館計劃,逾千古物隨時變垃圾。收藏家黃嘉謀夫婦多年來在西貢蠔涌倉庫存放藝術品,高𥧌期藏品近5,000件,當中部份來自余仁生創辦人余廣培之子余東璇在1930年代興建的3幢古堡余園;黃去年向地政署申請批地建博物館,重現余園昔日光輝,惟申請未批,上月卻因擴路工程被逼遷,未能在一個月內清走的古物,包括余園的武士盔甲、吊燈等大型古物隨時被棄置。
記者:梁御和
涉事倉庫位於西貢公路與蠔涌路交界,30年前由黃嘉謀夫婦購入,用以放置從世界各地購入的古物,包括18、19世紀的電話、留聲機、銅唱片機及藝術品擺設。
政府懶理申建民間博物館
當中最為「本土」的藏品,可數一批來自余園古堡的藝術擺設。黃太洪翠玲指,余東璇酷愛西方文化,在古堡拆卸前,余氏特意找來數十位退役英國水兵將堡內多副盔甲搬走,其中一副騎馬武士盔甲放在余仁生總店,另一副則贈予英國水兵作報酬,現時仍存放在英國軍營;餘下兩副站立式武士盔甲則由黃承接,屬最具代表性的余園古物,另多件彩繪玻璃、吊燈及石雕藝術品等,全數在14年前向余東璇的兒子收購而來。
黃氏夫婦在2009年成立「錦繡前程」基金,有意將倉庫改裝成博物館,並知會地政署有關安排。惟至2010年3月,政府刊憲公佈擴闊倉庫外路段,黃氏擔心倉庫位置受影響,博物館計劃暫時擱置。
「我哋一直去信地政署查問收地範圍,但佢一直話未有定案,試過拖足兩年先覆」,黃指,道路擴闊工程去年終獲立法會通過撥款,兩人亦在2015年11月確定收地範圍包括倉庫地皮。
黃於是在去年12月向地政署申請在倉庫旁另一幅地皮建館,又按該署要求,取得教育局發信支持,又透過民政局副局長許曉暉轉介,找到負責博物館項目的康文署總監陳己雄協助,惟地政署拖至今年5月,以地皮另有發展計劃為由拒絕申請。
該署建議黃氏在西貢北港另一幅地皮申請建館,又要求他們提供民政局表明「政策上支持」的信件。黃隨即向民政局發信,至今未獲回覆,近日卻收到地政署的收地通知,要求他們在本月26日前清走倉庫物品。
黃洪翠玲指,半年來已搬走逾2,000件古物,惟較大型及易損毀的仍未及搬走,她以盔甲為例,「盔甲入面其實由木塊支撐,唔可以拆散,每搬一次,會令佢更易損壞」。黃稱,近日地政署職員曾到倉庫視察,「佢哋講明到時會圍封呢度,搬唔走嘅嘢當垃圾棄置」。
地政署回覆本報指,道路工程在本年3月展開,倉庫地皮已歸政府所有。對於未及搬走的古物會如何處理,署方未有正面回覆,只稱已將清理日期延遲至7月底,屆時當局可引用條例接管土地上的財產。康文署則稱已得悉有關個案,有需要可提供籌辦博物館的技術意見。有意提供協助的巿民可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