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戴卓爾是英國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首相之一。翻查她的生平,原來她的仕途曾因她的聲線而受阻。她的天然聲線其實與大多數女士都分別不大,但她卻被政圈恥笑為有主婦高音大叫的聲線。戴卓爾最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要接受訓練,把她的聲線夾硬壓低。某程度上,這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男尊女卑。
40年後的今天,女從政者要飽受偏見與歧視的情況仍然存在。上星期,英國新首相文翠珊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闊斧地把卡梅倫年代的核心內閣成員清走。如果文翠珊是男性,我相信不少輿論會讚這舉動為有勇氣、願革新,就算是不同意這作風的人都大多只會覺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實。可惜,各方反應就好像假設女性不可以這樣果斷,因為輿論普遍對她這作風嘲為無情、狠毒。
這種對男女政治領導有別並不限於此,不限於平時較多人提起的政壇男多女少問題,更不限於英國。德國、新西蘭以往其貌不揚的男總理多的是,但從未有一位會好像現任女德國總理默克爾或新西蘭前總理克拉克那樣時常被外界恥笑她們的外貌。而無論是她倆或文翠珊、澳洲前總理吉拉德、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莉,她們的衣着都被大肆評論,好像她們治國能力是不重要的,但男從政者就很少會受到這樣的對待。
除了外表,從政的女性在政策或管治作風上都要面對外界對男女從政者的雙重標準。男從政者從不會因為有些政策範疇被視為較「雌性」(如教育、民政)而不被委任為有關範疇的高官,但女從政者就往往不被委任去處理一些被視為較「雄性」的範疇(如公共財政、國防)。男從政者處事較溫柔就是親民,女從政者同樣處事就是軟弱。男政客措詞、作風硬朗就是強勢表現,同樣的女政客就會被視為兇惡、甚至是「八婆」(更難聽的都有)。男從政者(如英國前首相希思)沒有兒女雖然是八卦新聞、但從不會與他們能力掛鈎,但女從政者(如文翠珊或吉拉德)沒有兒女就會被人懷疑他們會否因此而對國家未來欠缺承擔。男從政者就任何時候都能上位,女從政者就只會在社會或政圈內有爛攤子時才會被視為領袖材料。
在香港不乏女議員、女高官。但在一個女多男少的社會內,香港的高官、議員仍然是男多於女,公民社會領導層亦是如此。香港社會、輿論時常對女從政者(無論是建制或非建制也好)的特別苛刻又與以上形容的有何分別?
所以,每當我們要批評女從政者前,我們都要問自己:如果她是男性,我們會否還這樣批評?如果是「完全不會」或「不會用這種措詞」,我們就要好好反省。如果連政壇或政治評論都做不到性別平等,普羅社會的性別歧視問題就更沒有可能改善。
註:以上是筆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所屬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