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原有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漂亮石壆長堤,乃大澳地區標誌。2002年政府決定發展大澳,先鏟掉原有自然而生的紅樹林,後花巨資改在不遠處人工種植紅樹,並以鐵欄重重封鎖,又以水泥蓋建原有長堤,上搭與景觀全不配合、和康文署一般休憩地無二致的海濱長廊。最要命的是在長堤前方,另蓋建泊船短堤,切割純淨海景,無垠海景不再。
當所謂發展計劃交託予對地區文化歷史欠觸覺也欠尊重、萬事跟規矩尋方便的官僚時,變相是景觀、歷史和文化的破壞。筆者從不盲目反對發展,以大澳為例,漁業式微,年輕人紛紛離鄉工作,人口老化嚴重,活化社區有實際需要。但官員的想像有限,為方便工作往往跟標準思維去規劃施工算數,發展就是酒店、連鎖店主導的購物中心,再加娛樂空間。當然還要關照政府也忌三分的地區和財金勢力,兩者合作就是對廣大市民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環境明目張膽的施暴,或許這就是林鄭司長所謂的「少數暴力」。
剛於上星期結束的大澳文化工作室,其經營正反映民間保育之艱苦。工作室創辦人黃惠琼於大澳長大,眼見深愛的地方因發展之名連遭破壞,以教育、游說以至抗爭等行動,即使家人曾因她反對破壞景觀的昂貴工程而遭毆打,仍努力不懈。15年前惠琼私人設立這非牟利工作室,推動認識大澳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展品主要由街坊捐贈,成立時獲一基金會部份資助,不久便要自謀生計,靠舉辦導賞團和訪客捐獻幫補,多年來自己出錢出力維持營運。
文化工作室雖細小,擺設也有點粗糙,卻顯出細心的搜索和研究,親密又散發着濃烈地方感情,與後來同在永安街設立的「大澳鄉事委員會歷史文化室」相比,高下立見。後者地方雖大,擺設如士多、展品多但資料單薄,藍白光管燈光更添冰冷,再次證明優秀文化空間,最需要的是那份熱誠和持續參與。
15年來,大澳文化工作室吸引無數本地訪客,國際訪客也絡繹不絕,紀念冊上滿是歐美、亞洲、俄國以至蒙古訪客的簽名。這類民間自發且如斯成功推動地區文化旅遊的機構,政府本應大力支援,但除了旅遊發展局網上略作介紹外,十多年來政府不單不予分毫,官員拒絕出席工作室相關活動,更曾勞師動眾,找警察上門拘捕黃惠琼,因工作室內藏有歷史文物鯨魚骨,最後還不是要把魚骨退還。
官員欠歷史文化觸覺
政府可花超過6,000萬元翻新大澳警署、給信和集團辦文物酒店,但一所非牟利民間博物館,咬緊牙根成功營運15年,政府只需稍作支持便可持續發展。工作室的結束,像是件小事,反映出香港文化發展的嚴重不足。成功發展文化,必然是有機地由民間起動,政府的角色是觀察、研究、配合,找夥伴然後扶一把,此運作模式既節省資源亦能盡用地區文化優勢。偏偏政府文化政策不能擺脫「大佬」心態,無心無歷史文化觸覺,卻又要事事主導。
沒經歷過大澳石壆長堤的,仍會在那標準化的海濱長廊開心拍照,活在政府設計的標準公園內的新一代,怎會知道自己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怎能想像大澳曾經有令人難忘的美景?
現在政府又要發展大嶼山,除非政府在理念、運作上有徹徹底底的改變,否則大嶼山發展,肯定會是比大澳大百倍千倍、不能復修的超級災難。
何慶基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