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的「光彩」和「遺憾」(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立法會的「光彩」和「遺憾」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回歸後第五屆立法會在上周五曲終人散。這一屆立法會是根據2010年立法會通過的「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方案改組,議員增加至70位,包括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當時,社會普遍希望議會更有效運作,有關改革也被視作香港重新踏上合理政制發展的第一步,下一步應是走向2017普選特首,然後立法會也走向全民普選。
今屆立法會屆滿之際,公眾目光都集中於會期最後階段仍在拉布。埋單計數,本屆會期確實出現很多新紀錄,包括點算法定人數超過1,400次,花去超過220小時;流會也達18次。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或以為又可一顯他權威的身份和功架,形容今屆立法會留下「很多遺憾」和「不太光彩的紀錄」,包括未能及時審議和通過法案,影響施政,拉布及點人數又干擾立法會正常程序等等。他又認為若民選議員不能履行職能,會令公眾失望。
他的言論再一次證明中國所謂「權威、專家、學者」對現代政治一竅不通,其權威性可能只反映當權者對現時情況確實不滿意。但公眾是否對議員表現失望,不由當權者說了算,還是要由選民投票來決定。議員職責是在議會內反映選民意志,而不是順應行政機關及當權者的要求「及時審議和通過法案」,或毫不爭議地通過所有政府提交的撥款申請。議會也絕不應該像饒教授一般見識,對當權者只管服從配合。

歷史會證明抗爭的光彩

香港政治制度有太多不完善的地方,少數功能議席可扭曲整體民意;香港的政治文化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不少人仍然只能從表象來評價議會的表現,又或者容易受到像饒教授這一類所謂專家誤導;也會有人真的認同林鄭月娥司長所說的拉布就是「少數人的暴政」,而看不到香港政府在保皇黨支持下,施政有時是如何粗暴。
再者,在現時政制下,大多數選民支持的民選議員在議會內變成了少數,只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功能議席議員反而是議會的多數。要抗衡這嚴重扭曲了的制度,除了在議會外的壓力,議會內透過程序來進行抗爭,也只是無奈的選擇。
要扭盡六壬來提修訂、不斷發言拉布,付出的努力遠比那些不看文件、不管民意、不論是非,只看長官意志的議員多。如果說點人數、拉布、流會、拖慢審議政府的法案是不光彩的話,甘心情願做政府的橡皮圖章,任由不合理、不妥善的法案通過,或讓不合乎市民期望的施政也順利得到立法會撥款來進行,其損害可能更深。這才是作為民選議員最不光彩,最值得羞恥的事。議會如果不能監察、制衡政府,這樣的議會才是最值得大家感到遺憾的。他朝歷史極可能會證明,今屆議員在議會內的抗爭及所創下的紀錄,是香港民主發展歷程中十分光彩的一頁。
這一屆議會的完結,令人最「遺憾」的是沒有讓人看得出香港不合理的政治制度下一步會如何走。上一屆議會終結之後,市民大抵都知道很多政黨議員仍然會捲土重來。到了今屆議會結束,原來的政黨會改朝換代,新崛起的本土派或港獨組織也會爭逐立法會的議席,下一屆議會將是更難纏的對手。饒戈平這一類所謂「權威」,不要再放馬後炮了,最好給香港人合理的解釋,為甚麼幾年之間情況會變成這樣?不過香港人或許早已心裏有數。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