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人誠邀我成為一家即將成立的甚麼KOL平台的其中一員,坦白說,當時我真的不知這英文簡稱何所指。原來就是「Key Opinion Leader」的意思。試問若連這時尚用語也不識,又怎配得上當紅稱號。再者,人微言輕,且有自知之明,又憑甚麼被尊為「意見領袖」?差點漏了,還要是影響眾生的「關鍵」人物,實在抬舉。所以隨即敬謝好意,免得自high。
事實上,我是摸不着頭腦,短短時間,香港竟然人才輩出,KOL舉目皆是。凡在社交網絡或Youtube稍有fans或followers,就能榮登其中,陣列在前。而各大品牌和廣告商亦會趨之若鶩,一大堆的商品甚或贊助自動送上門來。至於KOL,盛情難卻之下,少不免要禮尚往來拍照留影,再加美言幾句,與人為「鱔」,然後發佈一下。縱沒啥意見,莫說灼見已然大功可成。
據說本地頂尖KOL,每個post承惠逾萬,當然較諸鄰近經濟強國的所謂「網紅」,還是大有不如。就以現被譽為第一網紅的「Papi醬」為例,該素人女生的個人頻道廣告時段,竟可索取高達2,200萬人民幣的天價,而所恃的無非就是動輒以千百萬計的收視。另外網紅還會借助本身知名度,開設淘寶店或實體店直接銷售商品,更是廣進財源。
難怪不少年輕人視KOL為理想「職業」,事關身為KOL的吸引力或者更勝LKS……說的是有位姓李的先生,皆因前者非但更潮更型,不然怎會有人出席公開場合竟自稱KOL!而且這工作看來毋須太費力!當然,我不應抹殺這些新貴的努力,畢竟他們還是要爭取網絡曝光,保持人氣(不過亦恕我孤陋寡聞,很多本地的KOL我實有眼不識),所以他們都會頻密上載發佈,同以量取勝。至於如何確保每日多post都仍可內容充實,言之有物,我既百思不解,復又心生敬佩,且再證吾豈是KOL之材。
說到底,KOL追求的就是「量化」為本的遊戲規則,然品牌,尤其是高檔消費品,經年累月打造的卻是客戶與眾不同的消費體驗,能否情投意合,相得益彰,還待驗證。而KOL真的自視可一呼萬應,信眾始終盲目追捧,怕只是LOL(這簡寫我倒懂),網絡年代一切轉瞬已翻天覆地。
我或不知KOL,但仍記有間網絡公司名AOL,當年上世紀末叱咤一時,2000年更硬併時代華納,造就科網爆破前的最大泡沫……然合併後市值大跌98%,9年後時代華納捨其而去,斯人獨憔悴,再然後去年為另家公司收購,完結歷史任務。至於KOL何時功成身退?怕又是指日可待。眼下香港唯一心悅誠服的KOL,我只信有位不開會的CEO。
王利民
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