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蘋果︰許思維尋找海報師

品味蘋果︰
許思維尋找海報師

「每個人都有喜歡過的電影海報,哪一幅曾經令你……刻骨銘心?」
寥寥兩行字,緩緩地爬在紀錄片《海報師》結尾一幕,才最刻骨銘心。撫心自問,對上一次被電影海報吸引而入戲院是哪齣電影?哪個年代?《沉默的羔羊》那隻飛蛾?是周星馳佛光伴「瀨尿牛丸」的《食神》?步入數碼世界,早已忘掉了實體海報的質感,手繪海報更陌生,它卻曾經是港產片不能缺席的宣傳靈魂,時光荏苒,如今已淪為沒有軀體的靈魂。
一代冷面笑匠許冠文的公子許思維,去年擔起了香港手繪海報的「招魂工程」,尋找一代隱世「海報宗師」阮大勇,把他的故事拍成紀錄片《海報師》。
「陰差陽錯。」許思維吐出四個字。
《海報師》的名字不無諷刺。設計師Andy Warhol、Damien Hirst作品可以大搖大擺走進博物館殿堂;馬榮成、黃玉郎是獨當一面的「畫出彩虹」漫畫家,阮大勇把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港產片最風光年代定格,堪稱香港電影海報教父,卻從來是漫畫家與藝術家系統之外的游離分子。

從商的許冠文之子許思維(左),轉投保育香港電影的工作,追訪「香港電影海報教父」阮大勇,拍了紀錄片《海報師》,叩問:「何以畫家畫一張畫出來就是藝術品,當加上文字變成海報就沒有藝術地位,得不到應有重視?」

與許氏兄弟合作過16幅海報

「一個人一支筆,以前的世界,人手可以戰勝電腦。」許思維語帶感慨。
潮流興Indie,許思維索性替阮大勇自立門戶,尊稱他為「海報師」(The Posterist)。
「他畫了約200幅港產片海報,和許氏兄弟合作的就有16幅,很多還是最賣座的電影,應該沒有一位海報設計師有這個數字和成就,得此一人。」
一切,由一卷發霉的電影舊菲林開始……
「丟了它吧。」許氏兄弟電影菲林的冷庫要結業,取回物品時許思維問父親如何處理堆積如山的舊菲林,得到許冠文一句冷冷回應。許思維儍了眼,許氏三兄弟的出品是港產片輝煌時代的一個名牌,至今仍為觀眾津津樂道,怎可與爛銅爛鐵為伴長埋堆填區?家族心血攸關,他不及父親瀟灑。
「北漂十年」從商的許思維決定回流香港,高清修復推出了《雞同鴨講》、《合家歡》、《神算》及《新半斤八両》藍光合輯,半年困在黑房中對着發霉發臭褪色的菲林通宵掃描調色。剛巧公司要處理大叠舊海報,於是他想到買boxset送海報的宣傳策略。
「很多人都指定換阮大勇的海報,令我很好奇,究竟阮大勇是何方神聖?」好奇心讓他google這個陌生名字,赫然映入眼簾的卻是熟悉的影像,「睇港產片大的沒理由沒見過《半斤八両》、《雞同鴨講》、《提防小手》,《最佳拍檔》等海報,這些統統出自阮大勇手筆。」
買了光碟來找許思維的粉絲,除了為海報,還帶來故事跟他分享,說許氏兄弟電影如何影響他,讓他感動。「是他們慢慢帶我回到電影世界。」
許思維決定尋訪隱世大師,卻是老鼠拉龜不知從何入手。
大家都說阮大勇很神秘,沒多少個人見過他廬山真面目,只知已75歲的他1992年移民紐西蘭。他問葉念琛、陳欣健等跟大師合作過的導演都不知他在何方。「連曾志偉都不知,應該沒多少人找得上他。」
身處殖民地香港,兩代人,浮萍命運一脈相承。阮大勇與許思維,一個退休出走,一個北漂掘金,或意興闌珊,或興高采烈。隨着音樂由《God Save the Queen》換了《義勇軍進行曲》,跳一隻命運拖帶的圓舞,最後還是回到原點,在香港相遇上。
隱世高人,注定要你上山下海、尋尋覓覓,踏破鐵鞋翻破武林秘笈,許思維靠的那本書叫「臉書」。
許思維在網上認識的海報收藏家林家樂,把同樣在網上認識的阮大勇聯繫上。
幾經轉折尋訪,大隱隱於老牌屋苑的海報師與許思維第一次見面,名為「染墨齋」又名「三退軒」的阮宅,劇透了屋主與墨為伴的逍遙心態。
幅幅「香港製造」,阮大勇從不認為自己作品是藝術,「只是為揾食」,是許冠傑口唱:「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的畫面。可他繪畫的《玉郎漫畫》封面卻被粉絲收藏,李小龍電影手繪海報成為國際影迷的追捧神器;祁文傑以齊白石媲美阮大勇,坦言:「全行找不到一個比阮大勇好,而是差距頗遠。」

由1975年《天才與白痴》開始,阮大勇(黑衣)與許氏兄弟合作無間,但幾十年來大家只見過一兩次面,此為商討《天才與白痴》宣傳事宜。

四十多年沒見,許思維策成阮大勇與許冠文世紀重遇,不知換了幾個人間?

不少人認為,畫李小龍最精采的畫家是阮大勇。《海報師》劇照

大師作品蘊含香港精神

許思維決定,自資拍一齣紀錄片,不只是自資,還自己摃起錄影機當導演,自己剪接混音做後期一腳踢,向大師致敬。
朋友講笑,請許思維頒個獎給阮大勇,「最佳電影海報師」獎還真做了出來,但許思維始終沒有送給阮老師。「應該留給電影界的頒獎典禮,或者香港政府頒發,我身份不太對。我只希望大家從這位隱世英雄開始,重新關注香港電影,給予港產片背後無名大師應有的尊重。」
許思維與大師一年相處,發現他的作品與父輩的作品,蘊藏香港精神,抽絲剝繭就可詳細解讀,「阮老師與許氏兄弟共合作了16齣電影,他們之間很有緣份,幾十年來他們幾乎不用見面,但彼此間很有默契,無論哪齣電影阮老師總能輕而易舉地捕捉許氏三兄弟角色的靈魂。」期間,他還帶父親見阮大勇,造就了一次相距四十年的世紀重遇,收錄於《海報師》。
「他們之間,透過作品有很多次命運交滙,但他們見面只有一兩次,我覺得命運很奇妙,三個不同的藝術領域但不需要見面便可以共同創作那麼多經典,影響差不多全個香港的電影界。」
70年代開始便與弟弟許冠傑在電視節目《雙星報喜》搞笑,許冠文多年來拍過無數帶給觀眾歡樂的電影,1982年更憑《摩登保鑣》奪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笑匠也會悲,許冠文曾受抑鬱症困擾,透露在子女赴加拿大留學後頓感失落,而患上輕度抑鬱,最後求醫。許思維透露,父親在家的確並非如他的電影角色搞笑,但三代都在完整家庭長大,「不搞笑不等於不幸福。」小確幸或許比最佳男主角,更值得追求。
黃金十年,自謔為第二代北漂的許思維,在廣州、北京等地開了咖啡廳和連鎖甜品店「水果撈」,兩年前決定回港,一來想照顧年老的父母,二來感到時不我與。

1984年阮大勇(中)與黃玉郎(右)及漫畫監製祁文傑,顯然阮大勇比他們低調許多。

許思維與阮大勇透過facebook聯繫上,港產片海報收藏家林家樂(右)也功不可抹。

星二代的演藝路最崎嶇

「以前內地崇拜香港人,他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香港是東方之珠,甚麼都好,港產片最好,餐飲也最好,是全中國最好地方。那時我們北上有很多優勢和待遇,連官員都會見我們,員工特別喜歡跟我們打工,地產商又喜歡找香港項目合作。很遺憾,十多年後情況逆轉了,香港人沒有地位,甚至被歧視,傾家蕩產、雞毛鴨血,家破人亡的大把。現在是內地人也歧視香港人,或者我們互相歧視,對我而言是一個循環。」自言不適應內地潛規則的許思維無奈地說,一直本着宗旨做事,但形容內地是一個森林,會遇到各種奇怪的事物,令他反而更珍惜香港,自己的家。
愁或喜,生與死,也是香港地?
43歲,香港,重新上路。
「香港流行文化曾經是個寶藏,我的做人處世的哲學,都是從聽許冠傑的歌而來。」看着未來得及修復的大堆舊菲林,許思維嘆句:「這工作賺錢機會不大,所以不知我能捱多久。」
對許思維而言,「因父之名」從來是阻力不是助力。「星二代的演藝路最崎嶇,你看初出道的謝霆鋒、麥浚龍和房祖名。」王菲女兒竇靖童發展還不俗吧?「但大家還是會覺得她靠媽媽。許冠傑兒子懷欣出獨立唱片,都是靠網上募資平台支持。」

許思維修復許氏兄弟電影,陰差陽錯拍紀錄片,還認識了大批迷戀昔日港產片的影迷。

75歲的阮大勇最近即席畫下許冠文,過程也收錄於《海報師》。

1975年至1992年是阮大勇畫海報的黃金時代,也是港產片的黃金年代,這是《天才與白痴》原稿。

下一個目標Mr. Boo

許思維自小愛港產片,成長養份是《英雄本色》和周星馳的戲,歌是聽譚詠麟與張國榮,由細到大每看一齣戲都會保留票根。但他老實地說,小時候並不熱衷於看許氏兄弟的電影,「對我而言父親的電影好像童謠或童話。」

因為龐大的修復工程令他重新認識父親、香港電影和一個黃金年代。「父親那個年代,不只識捧腹大笑,嗒真才嗒出了香港情懷,那種『死掂佢』的骨氣,現在較難死掂佢了。」1998年的《雞同鴨講》是他最喜歡父親的電影,也是他出國留學前在戲院看的最後一部電影。「傳統中式燒鴨對決外國快餐炸雞,三十年後看依然是很有香港情,香港味。」他回味地說。
不知是遺傳了父輩的影藝基因?還是拍戲拍上癮?問未來計劃,讀電腦出身、從商十年的許思維中年竟把再出發的焦點放在電影,計劃尋訪另一位高人Mr. Boo。
其實,那是父親許冠文的別名。《半斤百両》在日本紅透半邊天,今時今日日本人仍牢牢記得鬼馬風趣的Mr. Boo,卻不知許冠文。「我想知道何以日本人如此迷戀Mr. Boo,希望拍一齣紀錄片。」這也算是用鏡頭,重讀父親一次。
時代造電影,電影造英雄。
整個龐大電影機器巨輪有無數被忽略的零件,他們是夢工場幕後的無名英雄。
許思維尋找阮大勇的故事說完,下星期「品味蘋果」由阮大勇本尊現身說故事,談他細緻和富想像力的筆下,將精采的瞬間永恒定格。
記者:鄭天儀
攝影:林栢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