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深藏畢露】
與帽胚談情?似乎很難想像,因為一般人連帽胚是甚麼也聞所未聞!帽胚又名block,是一種模具,帽匠用它來做帽。古今帽子形態萬千,block的形狀也多不勝數。香港首位全職帽匠鄭韻詩(Jay)做帽逾十年,儲block多達300個,以為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結果?她笑言:「工作上,我只用過當中15%。我收藏很多古董的木製帽胚,因為每個背後都有歷史,而且不必用來做帽,單看它的形態、弧度和線條,我已經覺得好靚,完全着了迷,不斷買不斷儲!」
Jay創辦的帽飾品牌Jaycow,經典開山作可謂2006年替陳奕迅《Get A Life》演唱會製作烏鴉帽,多年來與不少歌手合作,亦為莎莎婦女銀袋日等賽馬活動設計帽飾。經常去外國進修帽藝的Jay,早在國際帽壇建立名聲,外國帽匠訪港時,也會特地拜訪她。可惜她將於下月移民加拿大,只能說,向來對手工藝人支持不足的香港又走寶,而她心愛的block,亦將一一入箱飄洋過海。來到其工作室,她正準備拿某個block讓我們拍攝,芸芸眾block一時找不着,她搞笑說:「咦,我個『愛人』去咗邊?」
為古董block神魂顛倒
稱block做愛人不為過,當年首次學做帽,比帽子更先吸引她的,就是這些木頭。從前當形象指導的她,2004年遇上人生與事業的樽頸位,無心插柳去了英國,在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上做帽課,「第一堂學生要先揀選自己喜歡的帽胚,然後用它來做帽。一走進存放帽胚的小房間,看見層架排滿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古董block,由地面放到上天花板,就覺得好震撼!古老木頭的氣味和質感,令我這個vintage迷一見鍾情。」做帽時,要將物料蓋在模具上,落針定位,以手感和合適的力度塑造帽形。隔着物料摸索當中的弧度與細節,她笑言像「盲人按摩」,過程令她發現自己有一雙巧手,愛上做帽,也明白block的重要性,「若模具本身形態優美,做出來的帽自然別具韻味,不需加裝飾已很好看。」
做帽至今12年,block越買越多,「有時我在工作室,忽然瞄到某個靚block,仍會忍不住和身旁助手說:『喂,你睇吓,個block條curve靚到呢……』像男人看到心儀跑車,雙眼發光!」今時不同往日的是,她對block的了解越來越深,「最初以為所有block都是二手的,從古時流傳下來。後來我去澳洲進修,才知外國有現役的block maker,為帽匠製造各式各樣的帽胚,也會在一些國際帽匠交流活動的trade show售賣,我在香港亦可網購。」不過在她300個「愛人」中,新製的屬小眾,「只有30多個吧,其餘全是古董。現代木材不像古時般取自老樹,所以新block的木質不及古董般厚實,手感差很遠,我買來只求實用,做現代款式的帽,不為收藏。」
帽胚針窿 穿越時空的老師
重甸甸的是好木頭,甚至不需拿上手,看木色已能分高下。有別於白雪雪的新block,古董block色澤深濃,且有時間洗禮的獨特痕迹,「block上有很多針窿,是昔日工匠製帽時的落針軌迹,我叫它做『針窿鬼(軌)』!當我想不通如何落針,這些『鬼』便成為老師,引導我思考,像跟前人學藝一樣,有時空交錯的感覺。」舊事舊物的魅力,在於當中的生命與故事。木製block據說1670年出現,近代才有發泡膠和水松block,輕巧方便,落針省力;現時用3D printing等方法,更不需用block便能做帽。Jay一貫貪舊棄新:「我始終愛block,這是最傳統的製帽方式。用過古董block、摸過它的弧度,才能真正了解這門手藝的情懷和價值。」
當我們埋首拍攝block時,她忽然高呼:「嘩,呢個超靚,唔買唔得喎。」原來片刻空檔她已心癮起,手指在iPhone篤篤篤,鎖定目標網購一個古董帽胚。有些女士手痕就網購,也有些追潮流買衫,但對於Jay,只有block令她發燒,買極唔厭,Etsy、eBay和古物網都是尋寶勝地。「基本上全世界都曾經生產block,來自歐洲、美國、波蘭等地的古董block我都有,最貴花過3,000港元買一個。人家shopping追名牌,我買block就追年代和款式。我鍾情二十、四十年代的block,譬如這陣子迷戀風琴形狀,便不停上網搜索,儲到幾個才心息。」
Jay這天戴的紅帽子,便是她用風琴形block所製,做block的工匠Lorenzo Ré大有來頭,是神級帽匠Philip Treacy的御用拍檔。「隨便找個木工或雕塑家,是無法做block的。你要很了解帽飾,具觸覺和眼光,才能把帽形傳神地轉化成block。」Jay欣賞的是匠心手藝,「年代久遠的古董block,由誰製造已無從考究,但這些工匠的角色很重要,他們將不同年代block的形態呈現,亦將block maker對帽的審美觀留存下來,在製帽界真的很有代表性,是一班無名英雄。」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撰文:鄺志立
攝影:林栢鈞
編輯:黃仲兒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