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在茶座上碰到小寶(爾冬陞),聊起影事,我提議下屆金像獎終身成就獎最好頒給息影女星陳雲裳,小寶劍眉一挑:「陳雲裳還健在?」顯然對陳雲裳頗為陌生。我說:「身體可好呢,不過歲月不饒人,還是盡早頒吧!」小寶點點頭:「我盡力。」坐在旁邊的吳思遠(去年他提議給李麗華頒終身成就獎,卻遭否決,無奈轉嫁到金馬獎,鋒頭拱手讓人,大家都不快。今年補頒,適值小咪姊入院休養,獎座只好勞駕秦沛、姜大衛昆仲送到李府,由小咪姊千金代領,心願了結,補牢嫌晚)聽到我跟小寶商議頒獎給陳雲裳,立刻舉手贊成。可惜六月底,百歲雲裳女士夢中擺駕瑤池,成就獎終是頒不了,思遠慨嘆:「我兩三個月前,跟翁午聯絡過,他覆我陳雲裳樂意領獎,可過了一會,又回說不想要了,翁午表歉意,我知女士年紀大,心意變化多,沒放心上,想不到這麼快就走了,唉!」聽了,慼然!回到家裏,看到邵音音悼念陳雲裳的文章,言簡情真,總算讓那些不認識陳雲裳女士的人有了概括印象。
我聆陳雲裳之名,緣於她主唱的《月兒彎彎照九州》(梁樂音曲,李雋青詞)——「月兒彎彎照九州,漁船兒到處好停留,青山綠水風光好呀,漁哥哥吹笛妹梳頭……」清脆似鶯聲,泣訴若鵑啼,入耳不去,卻從沒看過她的電影,昔曾向翁靈文伯伯提及,回說「認得!有空帶你去探望陳阿姨!」終未如願。九五年末,老譚(譚仲夏)告我正在籌劃撰寫陳雲裳自傳,我央他帶去拜訪,老譚臉有難色:「陳小姐深居簡出,除非是老朋友,否則很少應酬。」聞言知意,不便叨擾。老譚是精靈人,見我失望,說:「看不到真人,就看照片吧!」原來為了寫陳雲裳自傳,老譚手邊儲了不少陳雲裳的照片,有些來自故友卜萬蒼,有些是陳雲裳提供。
一連數月,老譚不住詣陳雲裳巨宅,筆記、錄音,打算寫三十萬字,我誇老譚好精力,他瞇着小眼說:「陳小姐給我酬勞很不錯,我得用心寫。」隨手把伊人的照片給我看,一瞧:面如滿月,唇若紅蓮,三停平等,六府豐隆,端是貴相!老譚笑道:「那當然,陳小姐不愁穿着,怡樂如神仙。」我不禁嘆道:「難怪叫雲裳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真有楊貴妃的丰腴富泰!南人北相,明艷健美、開朗活潑。」老譚讚道:「沈老西!儂靈光,看照片,就看到陳小姐的八分性格!」陳雲裳粵人,一九一六年生於香港,父親陳祖耀,是政界人士,愛國心烈,望女保國,就為小女嬰取了男孩的名字——民強。民強有異於一般嬰兒,一舉腳便能行,牙牙學語就曉得叫「鴨鴨」,生下不久,全家移居廣州,童年生活在廣州渡過,老譚這樣寫——「民強由十小的前期小學轉到六小的後期小學。在這整整六年間,不僅在唱歌、跳舞方面有突出表現,而且進一步參加了白話劇社,成為台柱演員。彷彿民強是個全能藝術人才,十八般武藝件件皆能。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許此話略略誇張。然而,『五歲看大,九歲看未來』,總是有個標準吧?」民強八、九歲的那年,在母親的祝壽宴會上表演歌舞,贏盡歡呼和掌聲,引起大學者易劍泉的賞識,收為徒弟,易名「雲裳」。一九三五年陳雲裳十九歲時,為導演蘇怡相中,招為女主角,拍了《新青年》,一炮而紅。時來風送滕王閣,三八年,獲上海噱頭大王張善琨聘往上海拍攝歐陽于倩編劇、卜萬蒼導演的《木蘭從軍》。程季華的《中國電影發展史》說:「『孤島期』的代表作《木蘭從軍》發行了全中國:重慶、延安也公映了,繼而在日本十二個大城市上映,陳雲裳正因為這部代表作獲得了『中國電影皇后』的美譽。」藝壇不依戀,難得有情郎,四三年,陳雲裳委身下嫁年青醫生湯于翰,從此息影。窗外風雨若無情,老懷容易便沾襟!
(編按:《六十年代四大歌后·下》改下周刊出)
(附答讀者:《血手印》中(郊道)為凌波主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