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群考古專家昨日出海,打撈他們相信與著名宋朝古船「南海一號」同款的石造船錨桿,這是歷來在本港發現最古老的沉船部件。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與海事博物館昨日於西貢進行打撈行動,海洋考古學家初步鑑定石錨來自宋代古船,他們亦發現兩支疑屬清代的古炮,博物館指古物需時一至兩年作鑑定及處理,冀日後可公開展出。
記者:鍾雅宜
海洋考古學家兼美國關島大學助理教授Bill Jeffery與其任顧問的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團隊昨日到西貢水域進行打撈工作,將古船石錨打撈出水。Bill Jeffery接受《蘋果》專訪指,2014年在西貢水域已發現懷疑古物,分別在兩處發現兩支大炮及一支古船石錨,經過多次水下視察及徵詢內地考古專家意見後,初步估計該花崗岩所製的錨桿與著名宋朝古船「南海一號」屬同款錨桿,約長1.6米。
復修需時1年
Bill Jeffery指,同一地點未發現有古船蹤迹,但估計石錨很大機會來自宋代古船,可能屬當年路經本港的商船,「一般船都有數個錨,這可能是大船的小型船錨,亦可能是小型船隻的主錨」。如經鑑定後屬實,此次將會是本港歷來打撈到最古老的沉船部件,對本港歷史意義重大。
Bill Jeffery指,在附近3公里一處水域亦發現的兩支大炮,分別長2米及1.3米,估計來自清代,因表面生滿珊瑚及生銹,需經處理後才可看到大炮表面的製造年份和產地等資料,估計可能來自英國軍艦或運貨商船。
派出10多名義務潛水員協助打撈的水下文化遺產小組成員陳基業表示,對於是次打撈感興奮,認為是最具歷史意義的發現之一,以往發現最早的沉船可數在萬宜水庫發現的明代沉船。
負責復修工作的香港海事博物館高級館長陳麗碧指,料修復需時1至2年,「因為佢哋(古物)長期浸響水入面,要先放入水一段時間,加入化合物避免佢氧化」。
陳麗碧指所有在本港水域打撈的古物均屬於香港政府,故能否展出或如何展示均需與政府商討,她期望日後能在海事博物館展出。陳指,本港土瓜灣一帶以往亦曾發現來自宋代的古井或遺址等,會嘗試研究是次石錨與該批古物的關係,有助本港進一步考究宋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