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內閣成員上任,官方同時公佈內閣官方中文譯名。1997年回歸前,香港仍為英國殖民地,當時英國官方人員的中文譯名多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與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等官方機構制定,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制定中文譯名的責任則大致落到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手上。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語,官方譯名也以粤語的廣州話發音作標准,並會盡量將譯名漢化,使華人有親切感。
其實香港早於第16任總督司徒拔(在位年期:1919-1925)已經開始將英國官員名字漢化,當時司徒拔因主責處理新界原居民的問題,有感殖民地有需要與華人的距離拉近,而且亦要有套標準來統一英籍官員的名稱。最初譯法主要採用音譯法翻譯姓氏,然後略為附加中文寓意,直至近數十年則有些變化,先取其姓氏首個音節漢化,然後再在名字中找兩個與漢字相近的音節改名,譯名與本地人無異,但至上任英國正副首相卡梅倫及克萊格,破例沒有改漢化中文名。
領事館回覆《蘋果》查詢時指,他們為內閣官員改名時,大致有4原則:一是以英文發音為主,取中文諧音,如新首相Theresa May,May譯作「文」,Theresa本有3音,取重音節音,譯成「翠珊」,中文名就為「文翠珊」;二是儘量挑選常見的中文字作姓,名則要好聽、意思好;三是中文姓與名的順序與英文姓、名對應;第四是通常會取3字中文名,若姓氏已可譯出具意義3字中文名,便不理其名字,如英國新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的中文名為夏文達,只取自其姓氏的譯音。
過往英國官員官方譯名
Mrs.Margaret Thatcher/戴卓爾夫人
John Major/馬卓安
Sir David Wilson/衛奕信
Chris Patten/彭定康
Caroline Wilson/吳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