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垃圾污染海洋,令本已瀕危的綠海龜生存空間更加狹窄。海洋公園去年12月為一隻腸內充滿垃圾、有生命危險的野生綠海龜進行了香港首個海龜腸道手術,成功救回海龜。但海洋公園水族部館長鄧耀明慨嘆:「未見過(受傷)咁嚴重嘅海龜。」他說,人類各種污染海洋的行為對海洋生態已構成重大威脅。
術後擬放回大海
海洋公園去年11月在西貢清水灣銀線灣發現一隻身體虛弱、反應遲緩,且嚴重脫水的年輕綠海龜Elmo。經深入檢查後,發現Elmo腸內積聚了大量海洋垃圾,包括魚鈎、魚網、魚線、塑膠等,更出現「腸套叠」,即一段腸道套入另一段腸道,令腸道堵塞,無法排出糞便,有生命危險,獸醫隨即做套叠腸段切除吻合手術。海洋公園獸醫總監馬伯樂稱手術難度高,要把壞死腸道切除後再駁回,且龜殼堅硬,只能在腳旁開刀,幸手術成功,牠康復進度理想,盼今夏回歸海洋。
海洋公園自2011年共接收24隻野生海龜,包括19隻綠海龜和5隻同是瀕危的玳瑁,當中超過一半的海龜體內都發現有海洋垃圾;而2000年至今已有15隻野生海龜不幸離世,死去的海龜均有腸道問題或營養不良。馬伯樂指,「腸套叠」出現主因為誤吞外來物,他呼籲大眾停止棄置垃圾到大海,避免使用即棄塑膠製品,自備環保袋、水樽、餐具,及清理野外垃圾等。
■記者張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