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升中學生人數,今年又減,只得四萬多人。不少中學怕招生不足,遭當局下令停辦,遣教師四出遊說學生、家長,如樓房經紀之求客。教育局長吳克儉大表欣慰說:「教師主動走出校門,幫助學生了解學校,值得感謝。」這位教育局長顯然不知道什麼叫「尊師重道」。
宋朝學者楊時和友人游酢曾經相約,去向老師程頤求教,在門前見到老師坐着小睡,不敢擅進,恭立等候,到程頤醒來,「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這是我國讀書人之尊師(《宋史》卷四二八)。
東漢明帝對老師桓榮,也十分尊崇,見老師病重,親往其家探望,「入街下車」,恭恭敬敬步到老師牀前,垂淚存問,良久不去。於是諸侯將軍大夫,往桓府問疾,都不敢驅車到門前,見到桓榮,「皆拜牀下」。這是我國天子之尊師(《後漢書》卷三十七)。
現在,師生尊卑易位。對吳克儉來說,程頤為了招生,應立雪楊、游之門;桓榮為求飽暖,應向明帝三跪九叩。不是有這樣的教育局,香港教師怎會尊嚴掃地。去年,三十三歲讀書人陳力坦據說是自殺,其實則是死於當局糟蹋教師的制度:他有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頒發的四個學位,二零零九年開始擔任「合約教師」,兢兢業業工作了四年,約滿失業,潦倒窮愁,不能不死。「合約教師」制度,是新香港教育當局精心設計壓抑教師的辦法,港英時代沒有。當時更加沒有教師四出兜生意的「值得感謝」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