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教室1】月賺六萬小販食腦秘笈全公開

【小販教室1】
月賺六萬小販食腦秘笈全公開

劉老闆(劉洪)於八十年代是小販大王,賣蒸包能月賺六萬。他從不視小販為小生意,反而把一個小小街邊檔,發展為車隊模式去擺賣,創出新血路。成功背後,除了一股拼勁外,當然還要「食腦」,面對眾多難題仍能隨機應變,見招拆招。
記者:湛婉淇

難題一:走鬼!
能把蒸包檔打理得有聲有色,拼搏出驚人生意額,是因為劉老闆自創了無牌小販車隊,聘請七、八個中學生於人流多之位置賣包,薄利多銷。至於聘請伙計的關鍵,就是遇到走鬼情況能否機警應對。

解難:寧請精仔勿請戇直男
劉老闆請兼職學生的要求,一是轉數快,二是走得快。小販遇到的問題總是意想不到,像是突如其來的巡查,如果學生不夠機靈,被逮個正著,賺多少亦得不償失。故此,劉老闆不會斤斤計較學生的營業額,也不介意他們「過河濕腳」,暗地裡拿起一點錢;相反,他還認為這些人才是精明、機警,遇到「走鬼」能拔腿就跑。

難題二:車仔被充公
走鬼是小販的家常便飯,不幸被拘捕,除了繳交罰款,更心痛的就是小販車被充公,所以一架成本低、實用、即要即有的賣包車便很重要。

解難:土炮美食車
要符合以上條件,小販車便不能用買的,只能親手造出來。劉老闆的小販車由他和弟弟精心設計,造一架只消三小時;車子左邊有十排儲存格,用來放包子,右邊則是用來煲水的熱水爐,水爐上面可以放三個蒸籠。就是這架小販車,陪伴他們於觀塘街頭衝鋒陷陣。

難題三:如何擴大小販生意?
一般小販多為小生意,由生產到銷售都「一腳踢」,食材則大多在家中預備,數量有限。劉老闆卻矢志擴大生意規模,以九架小販車組成銷售網。但以他一人之力,到底如何生產足夠蒸包,供應每天的龐大銷量呢?

解難:自設工場生產與零售分家
且聽他怎麼說:「初時我不懂做包,要連工包料讓人承包,於是我想:『可否掉轉呢?』當然可以,變成我造包,找人賣!」但大規模生產需要工場,不想租工廠,有甚麼低成本方法?劉老闆到地盤撿了些廢棄木材,在以前榮業街的大坑渠旁,先後搭建五間木屋,每間大約十呎闊十呎深;他們兩兄弟一天十六小時埋首造包,造好了便拿給兼職學生去賣;晚上學生下班,便把小販車推回木屋,充當儲物室,可謂一屋多用。

當小販二十年,累積下靈活多變的解難能力,但政府決心杜絕小販,似乎劉老闆和一眾小販們,再難以單憑己力,於城市的大街窄巷中尋求生存空間。

下一集,還有劉老闆賣得開巷的街邊小食製作秘笈,請密切留意【小販教室2】。

相關報道:

【小販大王1】開創小販車隊 80年代月入六萬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711/55312900

【小販大王2】頂住霍亂頂不住千禧後港府封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712/55312951

【小販大王3】回望半生擺街:對社會有貢獻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713/55344561

劉老闆於八十年代,賣蒸包月賺六萬。他現於觀塘經營泰菜館,對待客人,仍如以前招待老街坊般親切誠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