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套餐難驗隱疾

體檢套餐難驗隱疾

【本報訊】不少機構近年推出各種健康檢查套餐,收費由數百元至約一萬元不等,標榜年年驗身有助及早發現隱疾,但消委會提醒消費者,稱很多常見體檢項目檢測隱疾的成效不高,能正確檢測到患有某種疾病比率可能低於兩成,並容易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的結果。消委會建議消費者在決定參與健康檢查前,必須先諮詢醫生,驗身報告亦應由醫生解讀。

易有假陽性結果

消委會檢視了數十個由不同機構提供的健康檢查套餐資料,並徵詢衞生署及醫學會意見,發現市面常見的健康檢查套餐大部份是為沒有症狀人士透過大包圍式的檢查,希望及早發現隱疾,但其實一些只適用於已知病患的常規化驗如應用於沒有症狀的人士,能正確檢測到病人患有某種疾病的比率有可能低於兩成。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許敬文表示,套餐包含的項目越多,沒有必要或沒有根據的檢查越多。消委會舉例指出,某些體檢套餐會加入腫瘤標記測試,組合成針對癌症的特別套餐,價錢可相差近千元。腫瘤標記是血液中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或會在患上某類癌症時增加,醫生一般用來輔助診斷及監察癌症康復進度,但有些腫瘤標記只在癌症惡化時才增加,而有些癌症則沒有腫瘤標記,所以測試腫瘤標記並非篩檢患上某類癌症的理想工具。
消委會又指以靜態或運動心電圖作為檢測冠狀動脈疾病的檢查,在發病率低和沒有任何症狀的人士身上,出現假陽性檢查結果的比率高。另外以胸肺X光作為篩查肺癌的工具,其敏感性不足,出現假陰性檢查結果的機率較高。
消委會又發現僅部份驗身套餐註明由醫生講解驗身報告,部份只由「專人」或「醫護人員」講解,其實是由醫務化驗師或護士講解。消委會強調所有化驗須配合醫生的臨床身體檢查,才能作出有意義的分析和風險評估,亦可避免錯誤理解檢驗結果。
■記者麥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