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說Chinglish - 陶傑

自古以來說Chinglish - 陶傑

中國人學英文,掙扎了一百五十多年,說幾句英語,移民英美,也很難「融入主流社會」,因為英文好,不代表文法正確,生字懂得多,口音夠「牛津」,而是英語系統裏的語意思維,中國人很難轉型。
譬如:「香港年輕人應該愛國愛港」,譯為英文,叫做Hong Kong youth should love China, love Hong Kong。英語文法的教師告訴你:兩組love之間必須加上and。
然而,懂得加一個and,也不是正確的英文,因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天生沒有這種「愛」的說法。英文是邏輯清晰的表達工具,天生缺乏邏輯思考的異國民族,無論再戀英美崇洋,英文詞彙即使能倒背一本牛津辭典,英文也不會學得他夢想的「地道」。
譬如中國人很流行講的「南海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份」。今日美國,有許多中國電子工程師在三藩市和矽谷謀生,他們午膳時間,端一隻盤子,如果與地道的美國人坐在同一桌,講起環球時事,中國人在美國,據說都很愛中國,喜歡宣揚中國夢,但是當他們按照中國外交部的口徑,向英語民族一開口用英語宣傳「自古以來」如何如何,馬上就發覺自己無法「融入美國文明主流」。
所謂的「自古以來」,中國的英文喉舌皆直譯為「Since ancient time」。但是英文要講一點清晰,譬如一家老店,是一八六四年開的,招牌上會寫Since 1864,這個「一八六四」,就是明確的一年。
英文一用到Since,隨即的問題是Since when?而這個When,不可以指陳虛無縹緲的所謂Ancient time。在這方面,一個英國倒垃圾清潔工,腦筋會比一個中國清華大學博士生更理性,因為從小以英語為母語而成長的人,大腦思考建立了理性邏輯的隔濾系統,將於曖昧模糊、含混上下其手的種種思維雜質,隔渣在外。
一個留美的中國人,不論英文如何流利,只要他的思考模式(假設他懂得何謂「思考」)仍然是中國的,一提到「南海爭端」這種話題,他會發覺他和他心懷的祖國一樣,在美國人的膳堂飯桌上即刻陷為孤立的少數。海牙國際法庭用的正是地道的英文思維審案。
中國人在英美,跟當地人講講中國菜如何好吃,表面的社交應酬,不會傷和氣。講到條理分明的話題,他就會遇到「玻璃天花板」。到處都是玻璃天花板,中國人覺得受歧視,自然都希望習大大快點出現一個強大的中國了。但是中國真正「強大」,他們又捨不得美國的房子、空氣、食物,以及不收紅包的醫生。
所以在西方寄居的中國人,動不動就跟着人民日報「怒吼」,他們真的很不快樂,永遠也不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