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大王3】回望半生擺街邊:對社會有貢獻

【小販大王3】
回望半生擺街邊:對社會有貢獻

上一集提到,政府於千禧後全面封殺小販,小販大王劉老闆(劉洪)身受其害,至今深深不忿:「絕對不能抹殺小販對於社會真的有貢獻。」他認為,小販曾經為勞工階層提供便宜、飽肚、好吃的食物,基層市民透過做小販又得以自食其力、改善生活,這些貢獻都不容否定。
記者:湛婉淇 攝影:朱家駿、黃文邦、伍嘉亮

劉老闆(右一)於2003年證實患上腎病,面容消瘦,必須放下推了二十年的小販車。

風光背後每一蚊有血有汗

八十年代,劉老闆在觀塘工廠區推車仔賣蒸包,一度月賺六萬,羨煞旁人。但背後的汗水與心血又有多少人知曉?據他講,單是長期日曬雨淋便夠難搞:「日頭曬都尚可死頂,但下雨我就慘了。」下雨天,包子濕水發脹便賣不出去;撐把傘,雨還是撇過來;拿蓋子蓋住,又怕客人看不出賣什麼;陽光猛、天氣熱的日子一樣難搞 —— 太熱,人家看到熱騰騰的蒸包便沒胃口。總之擺街邊就是「聽天由命」,天氣影響收入,生意不如外人想像中穩定。

此外,幹街頭小販這門市井生意,還要顧忌「地方勢力」。九十年代,劉老闆到桂林街賣鍋貼,便因為未理順地區關係,一度被行家排擠:「嘩,這裡不能擺,那裡又不能擺……當然了,因為你是新來的,那你便要在背後做些事,跟那些「乜哥」、「乜哥」坐在一起飲杯茶,所以擺街邊,你說完全不跟這些人打交道,不能生存的。」

有時未來得及找江湖中人飲茶灌水,行家們已經率先發難。像他後來到大南西街賣水餃麵,又有過這樣的經驗:「阿牛賣咖啡奶茶、三文治,他有把刀的,切三文治那把刀,那他拿著刀拍我心口說:『兄弟,誰叫你來的?這裡不能擺的,知不知道?』」自言「在街邊大」的劉老闆未有大驚小怪,只是輕輕撥開刀刃,從容應對:『我怎麼說都是來了,一定要擺。你說這裡不可以,那麼哪裡可以,你說。』

自身體好轉後,劉老闆便在觀塘宜安街經營泰國菜館。

小販惠及經濟惠及基層

當年劉老闆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過度勞累,加上日夜顛倒,結果於零三年捱出腎病,被迫為小販生涯劃上句號。如今他已轉行,在昔日搵食地頭觀塘區開設泰菜館。回首前塵,他不單沒有後悔捱壞身子,更懷緬從前的好日子:「做小販的人,都喜歡自由,我想開工便開工,不開就不開,又賺到錢,所以那時好快樂。」

對於政府政策肅清小販,劉老闆不欲多加批評。但對街頭小販的社會角色,他卻有一肚子想法:「絕對不能抹殺小販對於社會真的有貢獻。首先,它便宜 —— 在香港工業起飛的年代,讓勞工階層多一個強而有力的選擇,不是人人都有錢到餐廳食早餐。」

更重要的是,做小販令當時的窮人有脫貧機會,像劉老闆自己便是典型例子。

他小時候在大陸生活,窮得連鞋子都沒有。十多歲來港,一家五口住徙置區,只靠父親一人養家。他弟弟懂事,到工廠拿一些泳鏡回家,穿橡筋、入袋、釘裝,可是穿四百多個才賺得七元半。當年還是中學生的劉老闆腦筋一轉,即時想起去當小販 —— 他把釘裝好的泳鏡拿到淺水灣的巴士站擺賣,五毫一副,一班車便售罄。結果兩兄弟一個月賺兩三千元,比他爸爸的薪金還多一倍。試問若不是當小販,當年兩個中學生又怎能賺錢養家?

雖然帶入店的不是昔日的小販熟食,但劉老闆的熱誠與認真猶在,事事親力親為。

新推美食車不切實際

可惜,香港政府矢志趕絕小販,似乎不認為基層需要這些脫貧希望。當社會要求檢討小販政策,政府的回應竟然是成本最少一百萬一台的美食車。劉老闆對此嗤之以鼻:「小販之所以成為小販,是因為它在你家附近、在工作地點的樓下,甚至是你的腳能踢到的位置才會光顧。即使你說堅尼地城有一檔牛雜非常好吃,我會不會特意在觀塘乘巴士,去吃那串牛雜?不會的啊!美食車跟小販完全沾不上邊。」

劉老闆雖已放下小販車十多年,但創業雄心猶在,自身體好轉後,他便在牛頭角經營泰國菜館。雖然帶入店的再不是昔日的小販熟食,但仍保留製作食物的熱誠與認真。之後一連三集【小販教室】系列,劉老闆還決定公開創業祕訣和製作拿手小食的竅門,請密切留意。

相關報道:
【小販大王1】開創小販車隊 80年代月入六萬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711/55312900

【小販大王2】頂住霍亂頂不住千禧後港府封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712/5531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