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四個小生靠雙手 划獨木舟過澳門

【科健籽】四個小生靠雙手 划獨木舟過澳門

【科健籽:運動人生】
炎炎夏日,又到了玩水上運動的好時候,划獨木舟,一項挑戰體能和毅力的運動。34年前,有16名壯士造出一項創舉,就是連續9小時由香港划獨木舟抵達澳門,當中四名如今加埋接近240歲的小生,將於本周末再接再厲,帶領一班年輕人齊齊挑戰橫越大海,延續自強不息的運動精神。

提到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很多人的印象是個經常接受傳媒訪問講解健康運動的學者,大家又知不知道,他其實是獨木舟的愛好者,facebook的profile相是在划獨木舟,教學生的課程也有划獨木舟。34年前,他與一班戰友完成一項創舉,「我們這班那些年的小生,當年靠自己一雙手,獨力划獨木舟橫越大海抵達澳門。」
1982年,香港外展訓練學校同學會(OBAA)派出16人,從香港划獨木舟到澳門,最終約9小時完成,成為香港開埠以來,首批港人隊伍划獨木舟從香港「過大海」。雷Sir猶記得,當時因為持續划槳,雙手長期浸水變得滿佈皺紋,「浸到隻手似鳳爪雞翼咁。」
「細個嗰陣去澳門的路程係好遙遠,所以當年廿多歲覺得,如果靠自己一雙手可以划到澳門,感覺會係點呢?」當年「16壯士」之一的雷Sir,至今難忘完成創舉後的大陣仗場面,上岸後除了獲澳門教育廳廳長和海軍司令帶領隊伍夾道歡迎和設宴招待外,還獲本地和澳門多份報章報道威水史,「當年《澳門日報》仲頭版報道和刊登我哋16人的合照。」另一隊員何景亮稱,亦因為那次挑戰,事後送了一隻獨木舟給澳門政府,象徵澳門發展和推廣獨木舟運動。

何景亮(右)和張煒英(左)是當年成功划獨木舟過大海的「16壯士」一份子,本周末將帶領一班中學和大學生再度出征,盼天公造美,成功划「過大海」。

當年遠征澳門的十六名港青合照,包括雷雄德(前排左四)、何景亮(前排右四)、張煒英(前排右三)及黃兆昌(後排左二)。

為了挑戰成功,一眾獨木舟划手練習了半年。

事隔34年再出征 望9小時完成

此後,OBAA每隔10年都會舉行一次獨木舟港澳遠征,隨後三屆,即1992年、2002年及2012年,不約而同因天氣欠佳風高浪急,最終參加者只好半路上船,未能一氣呵成重現親手划獨木舟到澳門的壯舉。
適逢今年是OBAA踏入45周年,於是再次舉辦獨木舟遠征,於本周六(16日)早上8時,由大嶼山東涌碼頭出發划到澳門黑沙水上活動中心,全程45公里,屆時約有60人共划23艘雙人艇,其間有5艘護航船沿途提供水和食物補給,以9小時為目標,在當日傍晚6時前抵達澳門。有別當年,今次還多了12名訓練了大半年的中學和大學生一同參與壯舉。該會同時透過今次挑戰籌募善款,用作資助更多年輕人修讀香港外展訓練學校的課程。
除了雷Sir與何景亮,今次還有當年兩名「16壯士」之一的張煒英和黃兆昌同行,事隔34年,四人終可再同場參與挑戰。「如果今次唔再划,可能下一次體能未必應付到,所以要好珍惜今次機會。」現年61歲剛退休的張煒英說。至於黃兆昌是雷Sir的外展學校師兄,小時候不熟水性,又不喜歡划獨木舟,後來逐步學會划,才發現一些可能做不到的事,自己原來有可能做到,坦言令自信心大大提升。身為小學校監的何景亮,12歲開始學划獨木舟,喜歡遊山玩水,獨木舟對他來說,就是憑一雙手,去到更多本港人迹罕至的水域,「好似泥涌、東平洲、荔枝窩等地,都係唔易行,或唔多香港人去過又有美麗景致的地方。」
對於雷Sir來說,香港四面環海,條件很適合划獨木舟,「獨木舟是一個很好挑戰自己和鍛煉毅力的方法,當然跑馬拉松或打籃球等運動都可以,但香港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其實非常適合划獨木舟。有今日的雷Sir,都是因為那些年和一班隊友一起挑戰划獨木舟咋。」

當年威水史

1982年,包括雷雄德(右圖右二)等「16壯士」,以9小時完成港人划獨木舟去澳門的創舉。

當年16名港青成功划到澳門,港澳多份報章有報道,當中《澳門日報》更在頭版大篇幅報道(右圖)。

親子檔心聲

划了30年獨木舟的陳健榮(左)是獨木舟教練,還感染兒子陳正言(右)中學時開始划獨木舟。陳健榮今次帶同兒子參加壯舉,兩父子視之為堅持和毅力的考驗。右圖為陳正言穿上划獨木舟裝備。

今次活動成員之一蘇華偉(右)讓女兒蘇穎芝(左)自小嘗試不同的水上運動,後來自己也開始學獨木舟,所以兩父女經常一起划,也視之為家庭活動。兩人異口同聲表示喜歡那種在海中自由自在的感覺,故一同參與今次挑戰。

記者:余瑋
攝影:林栢鈞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