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嘴刁評台】
當食評網變得不甚可靠,還有甚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吃到好西?或許能抵得住租金、開業多年的小店,其口碑和出品才有保證。今天是法國國慶,不向華麗進發,反而歸於樸實,走訪城中Bistro(法式小酒館),從充滿家庭風味的海鮮、甜品等美食中,體驗他們的comfort food。
男孩夢想館 重塑兒時口味
在荷李活道隱藏着一條通往百子里公園的小樓梯,轉角處是男生築夢基地Les Fils à Maman。這間店名解作“The Sons to Mom”的法式小店,顧名思義是乖仔以美食回贈媽媽。話說數名法國八十後,自小吃慣媽咪的家常巧手菜,八年前在巴黎第九區開設了首間Les Fils à Maman,重塑兒時回憶,在里昂和布魯塞爾開設分店後,四年前進駐香港,由Stéphane擔大旗。販賣法國情懷,何解要漂洋過海?Stéphane表示當年女友旅行時喜歡上香港,二人便決定留下來,本身是建築師的Stéphane愛煞店子現址的鄰里感,便在這裏開Bistro。
店子雖然隱閉,卻做出成績,成為居港同胞的聚腳點。這個男生童夢樂園,開業至今未有太大改變:未入門口,先見小飛俠公仔,環境既像歐洲私人經營迷你博物館,又似小男孩的睡房,一幅八、九十年代集體回憶大集結的collage拼貼畫最為搶眼,有齊哥普拉、阿加斯、Indiana Jones、聖鬥士星矢、小甜甜等等。馬蹄形吧台旁邊是古法國地圖,洗手間當眼處有電視播足球小將,mix & match得隨意,卻不突兀。室內每角都擺放着Game Boy、古早變形金剛、Tin Tin漫畫等,全部由法國搜集再運過來,卻不覺陌生,那些年的玩意,也是環球集體回憶的一部份。
採用媽媽食譜 法國街坊味
裝潢細節教人樂而忘返,以兒時味道作主題的家庭式法國菜,同樣留得住同胞的胃。用料未算十分突出,皆因Stéphane跟大廚有商有量,味道要似小時候吃過的,像招牌菜燉牛肉,醬汁便比坊間的稀身,更易入口。依據當地媽媽食譜製作的菜式,按時令變化,除了炸芝士、魚柳、漢堡包等學生哥回家的醫肚小吃,亦有不時轉款的Chef's Pot,連同其他時令之選寫在黑板上,令餐廳菜式變化像萬花筒,每每有驚喜。
Les Fils à Maman
中環荷李活道75號
香港Bistro先鋒 屹立蘇豪七年
來自法國東部的Olivier Caisson和巴黎的Jérôme Spitzer,二人在港工作,思念家鄉的味道,卻發現這裏沒有Bistro這種法式小酒館,於是在酒吧林立的雲咸街開設小酒館Pastis,店名解作茴香酒,開業至今已七個年頭,在餐廳更迭快速的蘇豪區,成績十分亮眼。小店成為法蘭西鄉里的聚腳點,平日晚上超過八成是法國人,好不熱鬧,也讓二人心雄起來,在跑馬地、太古坊等地再開店。
不過把法式小酒館的概念演繹得透徹的,還是Pastis這間鼻祖店。以紅白拼湊木色為主調的小店,地方一眼望晒,二十餘個座位多是吧台高凳或皮梳化椅,說不上寬敞,勝在樓底高,垂下吊扇,跟外面馬路的暑熱是兩個世界。玄關位置的兩塊古物廣告鐵牌、映着店內懷舊海報的殘鏡、古董電話和銅煲蓋咖啡機等等,都十分有情調。
手工法式鴨肝 配甜酸無花果醬
菜式選擇不花巧,簡單平實,香草焗勃艮第蝸牛、藍帶雞卷cordon bleu等基本法國名物都可在餐牌上找到。也有手工較複雜之作,像foie gras terrine,原個法國鴨肝運到店中,先挑筋去血管,再混以砵酒、鹽、胡椒調味,紮好冷藏定形,慢火浸煮放涼才奉客,配以自家製無花果甜酸醬平衡味道。今天國慶,小店沒有大搞,只在招牌三文治croque monsieur的配搭作小變化,正如drink menu上提及到的Bistro精神:不用像fine dining那樣時刻顧忌失禮, 隨心地穿、吃、喝,盡情做好自己。
Pastis
中環雲咸街65號地下
撰文:鄧善聞
攝影:黃子偉
編輯:李寶筠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