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人生課題最重要一頁 - 李怡

世道人生:
人生課題最重要一頁 - 李怡

另一本我在書展推出的新書,是近年的讀書隨筆,書名是《誰能夠走出羅生門?》
羅生門,是1951年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一部電影,現在眾所周知是指不同的當事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敍述,讓外界莫知真相。
但羅生門更深層的意義是:為甚麼不同的當事人會有不同的說法?黑澤明在拍這部電影時向副導演解釋主題:「人不能老實面對自己,不能毫無虛矯地談論自己。這個劇本,就是描述人若無虛飾就活不下去的本性。不對,是描述人到死都不能放下虛矯的深罪。這是人與生俱來、無可救藥的罪業,是人的利己之心展開的奇怪畫卷。」最有趣的是,電影《羅生門》拍攝時一直受到電影公司社長的阻撓,獲獎後這社長卻吹噓整部影片由他推動。這遭遇,竟也是一個「羅生門」,證明「人有本能地美化自己的天性」,似乎無人能夠避免。也因此之故,使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永遠是不同當事人各有各說法,以致真相永難真實呈現。
約三十年後,黑澤明68歲時寫自傳,寫到拍《羅生門》時,自傳就戛然而止,因為他想到:「我寫這本自傳,裏面真的都老老實實寫我自己嗎?是否沒有觸及自己醜陋的部份?是否或大或小美化了自己?……《羅生門》雖然把我以電影人的身份送出世界之門,但寫了自傳的我,無法從那扇門再往前寫。」創作了《羅生門》的導演,在三十年後,覺悟到自己恐怕也走不出羅生門,也就是走不出人類無可救藥的美化自己的罪業。
黑澤明的覺悟也敦促了我的覺悟,使我原打算寫的自傳也擱了筆,問自己是不是能夠走出羅生門。由此想到我畢生從事的新聞和寫作生涯,目的既是要不斷尋求真相,但在人人走不出羅生門的罪業下,這世界是否也就永遠沒有真相?
也許真是沒有人能走出羅生門,但如果我們能夠因黑澤明的故事而對美化自己有所警覺,那麼至少可以更加誠實地面對自己;既然世界上因為羅生門而永遠沒有真相,我們是否更應該多方面去探尋去接近真相?更重要的是,羅生門的故事和黑澤明的自省,告訴我們在人生歷程中要保持謙卑和時刻自省的警覺。奧地利哲學家Karl Popper說: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法國哲學家Julien Benda說,知識分子不僅要批判現實的罪惡和不義,也要批判自己的歷史局限和錯誤判斷。而黑澤明的自省就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美化自己的陷阱。
儘管或許沒有人能夠走出羅生門,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探尋真理的人生追求。許多書告訴我們不尋常的人生故事,也有啟發我們思維的睿智哲理,我讀後寫下讀書隨筆,挑選了二十幾篇,就成了這本書。讀友們若能找到原書來讀固然好,否則從我的介紹中也可以略知梗概。
以第一篇《誰能夠走出羅生門?》作書名,是想警惕自己也告訴讀友們:我們都有人性弱點,但羅生門的局限告訴我們的不是放棄,而是認識到自省和批判精神,是人生課題中最重要的一頁。
(《誰能夠走出羅生門?》自序)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