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提到,八十年代初,劉老闆(劉洪)在觀塘自創連鎖式小販車隊,月賺六、七萬。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八六年霍亂爆發,香港成為疫埠,引起社會關注;政府順勢打擊流動熟食小販,宣傳鋪天蓋地,把小販塑造為傳播病菌的死神;當局同時亦加強執法、收緊罰則,劉老闆只好跟政府鬥智鬥力。
記者:湛婉淇 攝影:朱家駿、黃文邦、伍嘉亮
霍亂來襲 清剿觀塘
「八六年一個霍亂,咁就謝晒。」自言本來賣蒸包賣到「天下無敵」,劉老闆沒想過災禍突如其來。
同代人一定記得當時的電視廣告:一個穿白背心、體型肥胖的牛雜小販,一邊抽煙,一邊徒手攪拌未煮熟的內臟,附送咳嗽兩聲,骯髒又恐怖。政府不惜用妖魔化的宣傳技倆,無非想嚇怕市民不再光顧非法流動熟食小販,結果廣告果然深入民心。同一時間,市政局也開始對付觀塘小販。劉老闆回憶道:「警察由觀塘地鐵站追到我到碼頭,但我唔跑喇,唔夠氣啊!於是放棄架車仔喺開源道 ,拎轉頭,我話:『你唔好再追喇,再追我打你架。』」劉老闆說來淡淡然,但當年頻密的突擊與走鬼,其實步步驚心。
轉戰桂林街變通求存
觀塘「失守」,他並未認輸,一於走為上策;結果出走創業起家之地,卻意外找到另一個「小販天堂」—— 大家熟悉的桂林街。那時桂林街還未被政府趕絕,有五六十檔小販,長期吸引高登、黃金商場一帶大量人流,十分興旺。劉老闆觀微知著,眼見小販車都很骯髒、黏滿塵,油全是黑色的,估計這裡的小販都沒被拉過,是擺檔的理想地點。
轉移戰陣,劉老闆乾脆改變經營策略。覺得造蒸包過程繁複、時間長,加上定價低、利錢少,劉老闆決定放手一博,轉賣蔥油餅和鍋貼。「它們是不需先弄好,反而是搓好粉便可以推出去,再即煎、生煎,打開時香噴噴,而且香味能吸引客人前來,比賣蒸包更主動。」八八年,他又搬到大南西街,賣豬扒和水餃麵,但無論在哪裡、賣甚麼,生意同樣興旺,足見這位小販大王的變通與解難能力。
千禧年代全面封殺
這時,劉老闆已作過不同嘗試,曾拜託朋友幫忙,又轉到不同地方擺賣。無奈政府死咬不放,無計可施之下,他只好於零三年放下推了二十年的小販車。
眼見政府一直窮追猛打,劉老闆忍不住說句話:「絕對不能抹殺小販對香港確實付出的貢獻!」
到底小販是福還是禍?又是否需要被打壓至如斯境地?下一集【小販大王】再續。
相關報道:
【小販大王1】開創小販車隊 80年代月入六萬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711/5531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