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政府官員及官媒不斷把海牙國際仲裁法庭的裁決說成是一張「廢紙」,中國政府不會接受、理會,更不會改變中國政府擁有南海島礁主權的立場。只是中國對這張「廢紙」的反應異常高調激烈。在裁決出爐前大半個月已密集式的出動官媒狠批今次仲裁是鬧劇,是美國導演菲律賓演出的陰謀,旨在向中國施壓並落實美國重返亞洲圍堵中國的策略。除了向來當慣打手的《環球時報》外,《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根正苗紅的官媒同樣沒有手軟,一再發表措詞強硬的評論員文章,強力否定國際法庭的作用及裁決。
文攻以外,「武衞」同樣沒有手軟。就在裁決公佈前一個多星期,中國軍方在南海地區進行大規模實彈演習,並事先高調警告各國船艦飛機不要靠近。出動的船艦飛機武器數量之多,技術之先進更是罕見,包括有最新的導彈驅逐艦、轟6戰機及被稱為艦母殺手的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這個陣勢不僅是要顯示中國有實力在南海爭雄,更要威嚇周邊小國如菲律賓、越南等不要輕舉妄動,不要借仲裁結果興風作浪。
國際介入 輿論戰捱打
海牙仲裁法庭一張「廢紙」竟令中國政府如此大動肝火,引發如此暴烈的反應,這張「廢紙」實在非同小可。其實,把國際法庭裁決說成「廢紙」反映的是北京扮鴕鳥不肯面對現實,只想用語言偽術淡化事件。實情是這次裁決對南海爭議有重要意義及影響,隨時打亂中國的部署,令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國際輿論上處於非常被動的位置。
首先,中國在南海爭議上一直採取逐個擊破的策略,希望透過雙邊會談磋商解決有主權爭議及糾紛的島礁及海域。這樣做有三大好處,其一是令中國成為南海爭議的核心主角,所有周邊國家都得跟她商議,令她在圍繞南海的外交活動處於主導位置。其二是一旦把南海爭議變成雙邊問題,第三國包括美國以及國際機構便沒有甚麼空間、理由介入,令問題不會複雜化。
最重要的是中國跟周邊有爭議國家強弱實力懸殊,從軍事到經濟都超出幾班,在雙邊談判中不管軟攻硬攻威逼利誘都有巨大優勢,比較容易得到對自己有利的結果。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中國政府一直堅持南海爭議是雙邊問題,由涉事國直接磋商解決。
今次菲律賓把爭議訴諸國際仲裁法庭,等同否定雙邊磋商的框架,把南海問題國際化,變成國際社會、國際條約的問題,不管裁決結果如何,客觀上就對中國不利,就把中國的如意算盤敲破。因為既然是國際問題,除了當事國以外其他國家就有發言權,就有參與協商的空間。其中在南海有重大利益又大力重返亞洲的美國更可以據此鼓動國際社會及區內盟友介入事件,把爭議變成國際熱點,甚至召開國際會議或區域會議解決。一旦出現這樣的轉向,中國政府原本的優勢即時消失,在南海爭議中從主動變被動。
在國際輿論戰上,仲裁法庭受理案件及作出裁決同樣令國際傳媒對問題更關注,有更多報道及評論。要知道中國在國際輿論上向來處下風,形象欠佳,經常予人一種不講國際規範及欺壓鄰國的感覺。更多國際傳媒介入報道爭議肯定令北京在輿論戰中陷入捱打,變得被動。
理據薄弱 談判處劣勢
更根本、更糟的是,今次國際仲裁法庭的裁決基本上否定了中國在南海爭議的依據及立場。根據昨天公佈的裁決,法庭認為,中國一直堅持的「九段線」海上邊界沒有法理依據,中國在南海資源上也沒有歷史權益。而中國在南沙群島的美濟礁(Mischief Reef)和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200浬範圍內,不享有專屬經濟區,中方在附近開採資源是侵犯菲律賓主權。要知道國際仲裁法庭是有公信力及非政治機構,它全面否定中國在南海爭議的立場自然大大削弱中國要求管有八成南海海疆的合理性、合法性,令中國不管在雙邊或多邊談判中處於劣勢,難再理直氣壯。
中國官方及官媒在裁決公佈後立即反擊,強調不會理會或接受,又警告各國不要借裁決搞事,否則中國將會把「自衞」行動升級,包括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令南海軍事化進一步升溫。只是,這樣的態度將令中國國際信譽受打擊,也將加深中國不願遵守國際規範的形象,鄰國則對中國更不滿及提防。
可以說,今次仲裁,北京已大敗一仗,在國際及地區中處於劣勢。若果往後下來中國政府只懂加強「文攻」,「武衞」如加派海空軍在南海活動,那便會進一步加強中國不講理、威嚇鄰國的印象,她在區內以至國際社會肯定進一步受質疑及孤立,甚麼「一帶一路」、「亞投行」都救不了。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