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腦表面有「腦溝」和「腦迴」的凹凸結構,平腦症(Lissencephaly)患者的大腦正如其名,表面平滑,腦細胞較少,是一種先天性腦部疾病,影響思維、發展、動作、感觀、視覺及語言能力,患者的智力停留在3至6個月的嬰兒階段。外國醫學文獻指出,全球患病人數不超過1,600人。
記者:張珮琪 攝影:張鼎和、梁瑞帆、周子惇
兒科醫生趙長成引述美國醫學研究稱,每100萬名嬰兒中有12人患上平腦症,發病率是八萬五千分之一,非常罕見。因腦部發育不健全,影響身體多項機能發展,患者一般只有約2歲壽命,但隨着醫學進步,有個案活至10歲以上,台灣便有一名患者存活19歲。
正常大腦的腦細胞有六層,平腦症患者通常只得三至四層。趙醫生表示,平腦症嬰兒因遺傳基因缺陷或變異、或在母體時受病毒感染、或血液供應障礙等,致腦細胞在懷孕12至24周時生長不足,大腦表面未能「擠壓」出腦溝和腦迴的結構,致大腦神經元傳遞遲緩。
患者通常可以發聲,但真正溝通非常困難,而且缺乏自理能力,出入需靠輪椅,並由家人長期照顧。同時,他們會出現呼吸、吞嚥困難,亦容易抽筋,甚致要用氣喉聞氣,利用胃管或造口,維持營養。且患者大腦無法控制肌肉,致肌肉時而繃緊,時而鬆弛,家長需協助他們伸展四肢拉筋。若患者腦室壓力太大或要做手術。趙醫生坦言,心靈支援不止病嬰,而是整個家庭,因為這是一場艱苦奮鬥,他建議病嬰父母如欲再生育,要研究分析有否家族傾向,若再次懷孕要進行產前超聲波或絨毛檢查。
除了家人的支持,病友家長亦是強力後盾,阿平說:「有乜嘢唔識嘅,佢哋比我更早經歷,畀好多意見我。有共同嘅經歷,佢哋嘅明白,甚至乎比親人更加理解。」天天患病後,阿平在醫院認識了其他病友家長,並加入了Facebook「腦傷腦病兒童家長」群組,該群組由阮氏夫婦於09年建立,「我個女係腦麻痺患者,我哋徬徨無助咗9個月,先至搵到中醫治療適合佢。治療其間見到好多同我個女差唔多嘅小朋友,佢哋父母都一樣唔知點做,大家有差唔多嘅疑惑,所以我就開一個網上群組,讓一班同路人分享及交流經驗。」阮先生說。
目前群組有300多個家庭,主要是自閉症及腦麻痺兒童的家長,平腦症約3至4個,還有其他遺傳罕見病。阮表示,罕見病不容易確診,未確診前家長心理負擔很大,群組能夠做的就是與家長們傾偈,分享鼓勵文章及短片,提供心理上支援。他慨嘆政府資源和資訊不足:「雖然我哋好多都係用緊政府資源,例如政府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嚴重者要去得好密,去多幾次可能都冇晒,未計其他治療開支。」他希望將來兒童醫院可設立部門照顧少數的一群。
患者家長在生活上同樣遇到不少問題,例如兒童輪椅與BB車外型相似,車長往往以為輪椅是BB車,沒有打開地台,反要求家長收起輪椅才上車,「其實對於一個家長抱起一個手腳繃硬嘅小朋友,再摺起輪椅係好困難,就算推咗輪椅上巴士,亦試過畀其他乘客話霸住輪椅位」。有家長因此向巴士公司申請一封信以示證明,每次搭車都要出示,他建議巴士公司接納出示傷殘證替代,更希望公眾對他們認識多一點,讓腦傷腦病兒童不被歧視。
求助支援:
1) facebook「腦傷腦病兒童家長」群組(經管理員核實後便可加入)
2)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電話:2708 9363
網址: http://www.hkard.org
服務:諮詢、個案跟進、轉介求助者到相關病人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