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立醫院醫生的擔心(盧醫生) - 盧醫生

一個公立醫院醫生的擔心
(盧醫生) - 盧醫生

我是公立醫院的醫生,不問世事,但求平淡過活,但最近政府官員的言行,令人不吐不快。首先是林鄭月娥司長譴責梁家騮議員在開會時點人數。我很詫異司長居然譴責要求遵守議事規則的議員,而不譴責缺席的議員。請問司長是否認為開會不需要有法定人數呢?開會是莊嚴的事,我對司長得過且過的精神表示遺憾,亦想譴責你譴責梁家騮。
這次醫改政府的責任是要收窄分歧,提出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而不是一意孤行。梁家騮之前提及先審議較少爭論的條例,做法極之可取,但政府卻充耳不聞。究竟原因是擺擺官威,還是想推卸責任,將醫委會改革方案及其他民生議題綑綁在一起,陷反對爛方案或想詳細討論的議員於不義?我覺得政府這個舉動是失職的。
曾鈺成主席作為評分最高的議員也好不了多少。之前梁家騮提出的11萬條修正案,曾主席你沒有認真細看就全部否決,令人失望。曾主席常說:「開會是議員的責任。」敢問一句,詳細閱讀議員提出的修正案,是否主席的責任?我建議曾主席你花少一些時間在報紙撰寫英文及數學IQ題,而花多些時間在詳細閱讀議員提出的修正案吧!
此外,高永文局長最近在訪問中曾說:「不必為沒有事實根據的事擔憂。」西方諺語有梅菲法則(Murphy's Law)──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即是說任何的可能性也不可以抹煞的。舉個例,我們做手術前,會將不少罕見但嚴重的風險告知病人,敢問此舉又是否為沒有事實根據而擔憂呢?
況且我們的擔憂並非全無根據。例如改革或會便利境外受訓醫生來港執業,我們擔心不合資格的醫生能在醫委會改革後在港執業,醫委會能用兩種方法:一.有限度註冊,現時醫委會有權批准境外醫生,免卻應考執業試而在兩間大學、衞生署或醫管局保薦下行醫,一旦醫委會的組成改變,實際上是可以寬鬆處理這些申請,從而大量輸入非本地的醫生,這並非憑空想像出來的。二.醫委會改組之後,亦可硬性規定執業試的合格率,變成所謂拉curve。有別於現時的評核方法,取得一定分數就合格,不足就不合格。但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醫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行業,庸醫是的確會誤人,到頭來受苦的亦是廣大巿民。
十多年前高局長面對沙士,在電台節目上真情流露,所以對局長本身印象不差。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能局長長期受到周邊反智慧反邏輯的同事影響才變成現在的你。高局長你說不是搞政治的材料,不如辭官歸去,重操故業並加盟醫管局,一起為病人服務好嗎?

盧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