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果然全面配合中央政策,盡全力為推廣一帶一路而努力,除了梁振英在公開場合唱好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之外,曾俊華也不敢怠慢,向財金界鼓吹一帶一路商機無限。直接受財政司司長管轄的金管局當然負責前線工作,鼓勵銀行投入一帶一路的業務拓展。
七月四日,金管局牽頭成立一個「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Facilitation Office),簡稱IFFO,找來41家夥伴,包括匯豐、中銀、渣打、亞開行及世界銀行轄下的IFC(國際金融公司)。
陣容如此龐大,究竟所為何事?金管局副總裁兼基建辦主任余偉文云:「將基建有關的持份者集合者集合起來,解決資金找出路,項目又找資金的情況。」換言之,是扮演媒人角色,撮合資金要項目,項目要資金……此外還有一個培訓角色,合作夥伴分享相關研究報告,提高各方對於基建融資的技能及認知。
左丁山是市場派,從來認為某些基建項目若有賺錢能力,現金流充足的話,必然能吸引金融機構注資,注資方式包括銀團貸款,發行債券,在適當時候把項目獨立上市(IPO)集資等等,根本無需政府或公營機構做媒人,若某項目根本是大白象工程,長期現金流欠缺不足的話,根本不應興建,但一些官僚往往認為這類項目如私人機構不願負擔,便會指揮官營機構「頂硬上」,當作政治任務,不理財政後果;如有此情況,相信IFFO也會避之則吉,做不成媒人。從這角度看,融資基建辦其實是交功課的工具,以示金管局、特區政府全力為一帶一路的融資盡力而已。從過往經驗看,早在1970年代末期,美國與歐洲銀行已將銀團貸款,項目融資的方式與策劃技術帶入香港,1980年代香港已成為亞洲銀團貸款中心,當時中東石油國家開始大規模基建,中標者往往是日本和韓國的建築公司或財團,中標公司在香港委託國際銀行融資的,不知凡幾,匯豐獲多利便從中得益不少,左丁山不才,亦參與過三四宗項目融資,那用甚麼融資基建辦培訓,現在金管局創辦這個辦公室,大概應酬中央的性質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