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記得誰是李鵬嗎?(專欄作家 孔捷生) - 孔捷生

武漢人記得誰是李鵬嗎?
(專欄作家 孔捷生) - 孔捷生

中國古代四大名鎮都不靠海,其中最繁榮的漢口鎮早已升級為「九省通衢」大武漢,如今武漢人憑窗就可看海,出門就可趕海,連綿暴雨令武漢三鎮盡成澤國汪洋。於是再次令人正視三峽是給中華民族造福的巨壩嗎?
習近平最新聖諭「不忘初心」。三峽的初衷是甚麼,發電?南水北調?非也,當年力主三峽上馬的李鵬說得很清楚:是防洪。1992年在全國人大提議通過三峽工程項目時,據李鵬回憶,防洪是決策修建三峽大壩的決定性因素。
1993年三峽建設工程委員會成立,時任總理的李鵬身兼主任。翌年李鵬在宜昌三斗坪主持開工典禮。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時任國家防汛委員會主任的溫家寶在武漢大堤上指揮抗洪,長江兩岸安危繫於一髮,其時三峽尚未截流。2002年11月7日三峽高壩合龍,李鵬說:「建設三峽工程,就是為了解決湖北防洪等重大問題,這是一點也不誇張的。」他指出當初有兩派之爭,有的意見主張先支流後幹流,但是長江洪患不已,「特別是武漢這樣的大城市,面臨的危險逐年增大,而先支後幹的辦法不能吃根本上解決武漢防洪的問題。」 (以上言論見《李鵬論地區經濟》一書)。
大一統帝國有種心理已沉澱為威權文化的一部份,正因為中央集權,國家可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超大型的工程本身就是強盛王朝的聲威符號。這種心理一直延續至今,試看中共建政後的三門峽工程、葛洲壩、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都折射出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歷史回光。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膨脹,好大喜功的傳統心態,又隨着「一路一帶」壯闊藍圖向全球擴散,它莫不以海市蜃樓式的超大項目為前導。
三峽開工迄今已20多年,2006年大壩主體部份完工,今年剛好是十周年。當初主建派所謂萬噸輪船可直達重慶;三峽庫區就像大冷氣機可調節四川盆地氣候,使之冬暖夏涼的牛皮已經吹破。而宣稱一勞永逸解決長江流域洪澇和乾旱,如今亦成笑話。驀然回首,豈止發電效益並未如所期,南水北調這一構想更是作廢。眼見武漢洪水滔天,問題是後三峽才出生的新世代大多不知道誰是李鵬,只知道他們甚至子孫後代都將和上游那道高壩同休戚共存亡。

國家大政不許妄議

台灣出了天災人禍,民眾憤而問責政府怒噴總統。大陸出了天大事情,卻是泣謝黨疼國愛的特定時刻,黨國坦然欣然接受人民感恩。假使洪水最後僥倖退去,黨的功勞將寫遍荊楚大地;萬一武漢決堤死傷無數,那將會湧現謳歌不完的英雄事蹟,喉舌卯足全力把白事當紅事來做,類似「東方之星」沉船災難時的讚頌文章《生為國人,何其有幸!》、《救援一線,中國最帥的男人都在這兒啦 》、《感謝你無數次游過那麼悲傷的水域》將充斥國人視聽。
當下武漢黃水湯湯,一派末日景象,民眾有權重新審視三峽的存廢嗎?連專家也只能噤聲。三峽屬於國家大政,不許妄議。諷刺的是,趙紫陽、朱鎔基、溫家寶三任總理都對三峽興趣缺缺。大壩奠基20周年慶典,在位的胡溫均不見蹤影。學水電的胡錦濤和學地質的溫家寶為何避席?這和陳雲至死不到深圳特區以及胡溫始終不到「西紅市」為重慶模式捧場堪有一比,陳雲是出於政治理念,胡溫卻是愛惜羽毛,不欲和三峽捆綁而蒙污後世。

孔捷生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