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人生】【唔好打尖】港大團隊:一個都嫌多

【激戰人生】【唔好打尖】
港大團隊:一個都嫌多

【本報訊】「人點解要尋死?」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另闢蹊徑,從宏觀角度去研究自殺問題、分析數據,再結合教育及社區培訓,希望從研究結果,透過知識傳遞去作出改變。中心成立逾14年,自殺率由2003年的每十萬人18.6,跌至前年的每十萬人12.3,總監葉兆輝教授並沒有沾沾自喜,反而慨嘆:「One is too many,一個都嫌多!」

記者:金敏琍 攝影:麥超億、周子惇、梁瑞帆、張鼎和

沒有設立熱線電話、沒有社工on call 24小時,死氣沉沉氣氛亦不曾在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內彌漫過,在總監葉兆輝領軍下,中心專家卧虎藏龍,當中4名主將負責不同範疇,包括數據分析、媒體與自殺關係研究、教育培訓、社區關係建立等等。

「每人都有一死,唔使去打尖,你時間未到就唔好插隊!」這是葉兆輝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多年來見盡生死,他坦言一位新移民女士的悲歌令他最深刻,「我到今日仲記得封遺書內容,因為得8個字,而且仲寫喺廁紙上,『盡興而來,敗興而走』。」雖然不可能將自殺率減至零,但能減少悲劇發生,已是他們的團隊最大滿足感。

本學期初一股學童自殺潮儼如病毒般在社會蔓延,葉兆輝表示自殺魔咒要靠媒體自律才緩解,「每天不斷地報道,將自殺行為習以為常化,年青人會覺得即使我咁做,都唔係太另類。」為此,中心研究助理教授程綺瑾博士平日除了監察大眾媒體在報道自殺新聞時,有沒有過火外,還會研究如何用社交媒體,去令更多人參與防止自殺,以及研究利用社交媒體去推廣更多正向行為,「有唔少人在自殺前,會透過社交媒體發一些自殺訊息」。

主修個人心理輔導、婚姻及家庭治療的臨床心理學碩士沈君瑜,現在是中心培訓顧問,她表示自殺並非單一原因,學童由一個自殺念頭,慢慢地由計劃以至實行,往往涉及數年,她深信家長或學校都可以做多一點,當學生有情緒困擾時,一定要聆聽他們的心底話。

加入中心4年、主力精神健康研究的心理學博士研究員陳之翰,在中心從事數據分析工作,他發現香港自殺率較集中的地區,相對健康資源亦較缺乏,「過去十年北區自殺率較高,該區健康類資源如公共設施等亦較缺乏」。他表示,透過研究結果,一些關於精神健康的活動、推廣、介入服務,可以更加聚焦推展。

註冊社工黎翠珊加入中心6年,為中心的核心團隊,主要負責與社區建立關係,在區內進行防止自殺以及教育工作,對象包括是警察、保安員及學校,「透過不同公眾教育,使更多人認識原來情緒病是甚麼,令他們容易去接受,而不會羞恥於尋求別人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