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醉酒科學 - 莫樹錦

醫然一笑:醉酒科學 - 莫樹錦

又是一年一度的ASCO(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大會,全球超過二萬名腫瘤專家湧至芝加哥吸取最新資訊,今年不單免疫治療大熱,另外以血清浮游基因(Plasma cell-free DNA)作診斷的方法亦大有進展。
新發現當然令人鼓舞,但對6位來自中美意法日港的肺癌專家來說,最重要卻是兄弟晚宴,已有十年歷史,我們每年ASCO定必找一晚推掉所有應酬,只是兄弟們豪飲暢聚,多年來大家在肺癌研究領域互相扶持,由寂寂無聞到各領風騷,走過的路都不乏大家足迹。
這晚開了CAYMUS 2012,雖是美國加州酒,但來自法國的Soria教授仍說:「Tony,這酒實在太美妙了。」我們一飲便是4瓶,當醫生已是頭昏腦脹搖搖欲墜時,來自美國的Janne教授卻意猶未盡,最終醫生差點醉倒街頭,全靠老友們帶回酒店。
到底酒量是何物?為何有人千杯不醉?又為何有人一飲即醉?
酒精是毒,毒入愁腸很快便被吸收至血液,乘着血液快車酒精短時間內走遍全身,惟走到肝臟才被分解,肝內的酵素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把酒精化作Acetaldehyde,然後再由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化作Acetate。
當飲酒速度比分解速度快時,血液酒精濃度相繼增加,而所謂「醉酒」實則是反映酒精對腦部的生理影響,當濃度是20-79 mg/dL時酒客只覺開心,也就是大部份人喜歡飲酒的原因,但當濃度增至80-199mg/dL,酒精便能影響腦部的GABA receptors,這是腦細胞傳遞訊息的主要接收器,一旦受酒精克制,前腦慢下來引致思想混亂失去判斷力,顳葉(Temporal lobe)受影響情緒便失控,可以大笑大哭甚至大怒,而當小腦受毒害時,走路時便左搖右擺。而當濃到超過300mg/dL,這便是一貫酒客的「斷片」,即是短暫失去記憶,過了400mg/dL,呼吸能力減弱,離死門關也不遠。
酒量便是酒精分解能力和腦部對酒精耐力的總和。肝臟酵素多寡部份是天生遺傳也有部份是後天訓練,例如不少亞洲人天生缺乏ALDH,少量酒精已能令Acetaldehyde大量增加,因而臉紅耳熱作嘔作悶。另作血液濃度也跟體重掛鈎,美國教授體積比我大,大家飲同量的酒,他血液酒精濃度會較低。最後還有腦部GABA接收器作把關,而這點卻因人而異,這也是有人醉了只會睡,但也有人會發酒瘋的原因。
友誼當然是越濃越好,但酒精卻不用太濃。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