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已成脫歐反面教材(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英國已成脫歐反面教材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英國脫歐公投後餘震不斷,從金融到經濟到政治到社會都一片混亂。英國本土政治版圖急劇轉變,歐盟及歐元區也有點山雨欲來的味道。英鎊急跌,歐股大瀉,意大利銀行體系受壓都是亂象的一部份,但更大的衝擊可能仍未出現,未來一年說不定再有不少出人意表發展。不過,最受人關注的只怕還是歐盟這個二次大戰以後發展出來的超政府組織(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會否崩潰,歐洲自二戰以來的一體化進程會否開倒車變回群雄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
不少學者及市場人士對歐盟的前途不樂觀,認定英國脫歐將牽動其他成員國一起出走,令歐盟分崩離析。這種悲觀的看法不能說毫無根據,英國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決定出走也不會沒有影響,但要說因此而拉散歐盟未免想得太簡單,也低估了歐洲一體化幾十年來建立的體制、機構與慣性。
首先,英國從來不是歐洲一體化的原動力及核心。五十年代,法、德、比、荷、盧森堡、意大利6國從煤鋼共同體走向共同市場,6國關係非比尋常,經濟、政治上的融合、合作關係更非其他國家可比。九十年代初,德國因統一而出現重大的通貨膨脹危機,迫使德國央行(Bundesbank)大幅加息壓抑過熱的經濟。可當時法、意、荷經濟正處衰退中,跟隨德國加息肯定苦不堪言,可這幾個國家都咬緊牙關,包括任失業率爆升至10%以上仍跟德國共同進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德國通脹紓緩,失業情況才逐步改善。
往後的考驗包括成立歐元區及隨後的歐債危機,6國繼續共同進退,攻守一致,沒有因代價高或陣痛大而退縮。即使英國退出後有其他國家跟隨離開歐盟,這6個國家或這個6國集團肯定會繼續緊緊擁抱在一起,保留着歐盟的原點。

發言權大減

那其他歐盟成員國又如何呢?德法等6國集團人口雖然只有二億多,但都是收入高、消費能力強的市場,對其他歐洲國家從西班牙到愛爾蘭到希臘來說,這是一塊「肥豬肉」,它們才捨不得放棄自由進入這個市場的機會,它們的國民更不會輕易把到這些國家學習及工作的機會交回。至於最新加入的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拿到大量歐盟資助,又可以借歐盟來跟其他大國如中國、美國、日本等談判取得有利的貿易條件,更能成為外資設廠進入歐盟市場的基地,它們經濟、工業發展將因此加快。既然有這許多好處,一眾新成員怎會輕易放棄「會籍」呢?
從這樣的形勢看,儘管英國脫歐對歐盟有一定的破壞力,但不足以產生足夠的離心力,把其他成員國拉扯出去,又或令它們跟隨英國的腳步。更何況英國脫歐付出的代價顯然比歐盟要付出的代價大。脫歐以後,英國本土政治動盪固然停不了,它在全球政治版圖的位置將會下跌不少,發言權大減。
試想想強如美國、日本也大力推動TPP,希望建立新的經貿集團,以更大的經濟體積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及決定權,進而決定貿易規則與市場規範。英國離開歐盟以後變回6,000萬人口的「小國」,跟中、美、歐、日等超級經濟體相距甚遠,只怕將來任何投資、貿易規則都得看人臉色,難以自主。看到英國脫歐後坎坷與難題,願意陪它一起出走的歐盟成員不容易找到,英國更可能成為脫歐的反面教材!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