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物尋源】罐頭牛奶盒做掩飾 愈禁愈愛苦艾酒

【賞物尋源】罐頭牛奶盒做掩飾 愈禁愈愛苦艾酒

愛爾蘭作家王爾德曾經說過:「苦艾酒跟日落兩者有何分別?」亦有傳說,梵高之所以喜歡以黃色作畫,是因為苦艾酒的顏色,甚至傳說他在割下耳朵之前,正飲用過苦艾酒。誠然,自19世紀起,苦艾酒一直深受文人和藝術家所喜愛,即使是在被禁售的近百年之間。

苦艾酒是種烈酒,以蒸餾酒精浸泡苦艾草、茴香、八角等香草或香料,再經二次蒸餾而成,酒體本為透明,後加草本汁液成晶瑩的黃綠色。苦艾酒源自瑞士,相傳是18世紀末一位醫生發明的藥酒,最先流行於瑞士的納沙泰爾州(Neuchâtel),19世紀傳到法國大受歡迎,特別是在藝文圈子,除了王爾德和梵高,海明威也是苦艾酒徒,其時苦艾酒經常出現於文學著作和畫作之中,不少藝術家認為苦艾酒能帶給他們靈感,因為苦艾酒也有la muse之稱。

既是博物館,也是小鎮上的苦艾酒酒吧,當地不少每天都喝苦艾酒的村民,眼前這位酒客年屆80依然充滿活力,他歸功於苦艾酒。

建築物前身是當地法院。

從前不少犯禁的酒販都在此被定罪。

苦艾草本身已有濃烈的香氣。

納沙泰爾州有家博物館講述苦艾酒的歷史,建築物前身是當地法院,審理過不少偷釀或偷售苦艾酒的案件,相當諷刺。樓高三層的博物館先以影片講述苦艾酒的由來,然後是一段禁酒歲月:由於苦艾酒有一種濃烈的香料和香草味道,個性獨特一試難忘,而且苦艾酒含有微量帶毒性的化合物側柏酮(thujone),容易令人上癮,於是有人將苦艾酒與大麻等毒品相提並論,指其迷惑人心,令人墮落,倡議立法禁止。20世紀初,瑞士、法國、美國等歐美國家陸續將苦艾酒列為禁酒。

禁酒時期不少居民在家自釀苦艾酒。

因為有酒販以兔舍掩飾,因為有酒徒會以rabbit作為苦艾酒的代號。

19世紀苦艾酒深得法國人喜愛,衍生不少品牌。

不過上有政策,下亦有對策,即使禁止,民間仍然用自己的方法繼續有酒朝朝醉。博物館其中一層展示了昔日平民百姓如何在家私釀苦艾酒,有的以浴缸或水煲改裝成蒸餾酒器,有的以兔舍或雞舍藏酒,甚至以罐頭、麵粉或牛奶盒包裝暗渡陳倉出售,才知道原來為了苦艾酒,酒徒可以去得好盡。

一般會加冰水和糖飲用,味道複雜而難忘。

苦艾酒亦有綠仙子之稱,不少酒標都以此為設計靈感。

近年科學實驗為苦艾酒平反,證實其毒性不如前人所說一般厲害。踏入2000年,各國紛紛撤銷禁令,隨着2011年法國亦撤銷相關法例,苦艾酒在歐洲得以全面解禁。博物館設有酒吧,有多款苦艾酒可以即場試飲和選購。由於苦艾酒酒精度高(可達45-74%),一般以冰水稀釋甚至加糖飲用,當冰水一點一滴跌落酒中,因水溶性差而令酒中泛起一圈雲霧,顏色漸漸變成混濁的淡黃,正如王爾德所說,是日落。單是欣賞這個緩漫而優雅的過程,已是享受。一啖苦艾酒進口,味蕾徘徊苦又甜之間,茴香、八角等等極有性格的味道隨之而來,濃烈而複雜,試過的人要不很討厭,要不很迷戀,因而亦有人說,以苦艾酒來形容人生或愛情最為貼切。

Maison de l'Absinthe
地址:Grande rue 10, 2112 Môtiers (Neuchâtel), Switzerland
門票:成人10瑞士法郎(約$79)

記者、攝影:曾冠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