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公投第一波金融衝擊後,我們曾經說過今次震盪引發的將不僅是「黑色星期五」或「黑色6月」,而是「黑色夏天」,因為政治大地震牽動的經濟金融危機不會在短期內過去,而是餘震不斷,危機一波又一波湧現,整個夏天情勢都不可能有明顯好轉,會否禍延到秋季以後更是未知之數。
金融體系臨再三衝擊
踏入7月第一波震盪結束後,一些市場人士立時說脫歐震盪威力比想像中輕,英鎊匯價及英國股市回穩反彈,連帶全球股市包括港股都有不錯升幅,彷彿危機已成過去。實情回穩是個陷阱,只是要讓大戶在高位套現,把風險轉給散戶。果然,近兩天情勢再急轉直下,英鎊匯價一下子跌穿1英鎊兌1.3美元的主要關口,並朝着31年低位的1.25進發。歐洲股市也再次插水,避險情緒再升溫,連累亞太區股市及港股再下跌。日圓則再成為避風港,圓匯再次升至1美元兌100日圓的大關。這樣的動盪不但蒸發大量財富,不但打擊市場的投資情緒,更不斷對金融體系造成新的壓力,體質已疲弱不堪的全球金融企業,金融體系能否經受得起一而再、再而三的衝擊實在是個大疑問。
那為甚麼震盪停不了呢?首先,今次震源來自政治層面,短期看不管英國或歐盟政局都變數多多,難言穩定。先看英國,首相卡梅倫宣佈下台後保守黨隨即展開連場權鬥,脫歐派大將Boris Johnson被「戰友」、司法大臣Michael Gove背後插刀無法接任首相大位,而Michael Gove自己則因出賣Johnson而被黨內其他議員唾棄,令「脫歐派」變得群龍無首,溫和留歐派的內政大臣文翠珊一躍成為下任首相大熱門。問題是保守黨內脫歐派其實稍佔多數,即使文翠珊成功在9月初選舉中脫穎而出,接替卡梅倫,她的權力也有限,隨時受到疑歐派狙擊,不管內政外交都不易大展拳腳,跟歐盟的談判更肯定縛手縛腳,中途被迫下台的可能性不低。
英國政局不穩,歐盟內部政治危機同樣深重。在難民、移民潮衝擊下,歐盟多國民粹主義升溫,意大利、西班牙的非主流政黨議席、勢力大增,荷蘭、法國反歐洲一體化極端政團如法國「國民陣線」支持度也在上升。這些政團未必全部朝脫歐方向推進,但對歐盟、歐元區現有政策包括緊縮經濟政策、移民配額等各有不滿,他們勢將不斷挑戰現有建制及政治秩序,令多國政局動盪不安。以法國為例,明年初總統大選。國民陣線領袖勒龐支持度遠勝現任總統奧朗德,即使她最終未能成功當選總統,但所造成的不穩及壓力不可小覷。
「歐豬」走資無可避免
政治這個震央餘波不斷,經濟金融基調同樣不樂觀。正如我們一再指出,歐洲經濟在金融海嘯及債務危機連環衝擊下從來未真正復元,不少國家金融體系仍羸弱不堪。就以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為例,她的銀行體系壞賬總額高達1,400億歐元,佔銀行貸款近兩成,令意大利銀行經常面對資金緊絀,周轉困難的情況。在英國脫歐衝擊下,國際投資者及基金免不了擔憂歐元區前景,部份資金從當地市場撤走已是無可避免。一旦走資,首當其衝自然是弱者包括意大利、希臘等「歐豬」,近兩天歐股特別是銀行股顯著下跌就是擔心意大利銀行再出現周轉危機,要歐盟及歐央行再出手相救。要知道當前市場信心已相當脆弱,一旦有任何國家的銀行體系有「崩潰」兆頭,其他國家肯定受拖累,來個火燒連環船。為免出事後被困「危城」,投資者爭先離場避險合理不過。股匯大波動正由此而生。
另一方面,政府及央行救市的子彈、能力已開始見底。英倫銀行大手量寬看似救了股市,但鎊匯大跌,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易處理。歐央行要對抗通縮不斷加碼買債量寬,假若意大利或其他歐元區國家體系再出事,歐央行行長德拉吉不容易再拿出其他工具應變,頂多能再加碼量寬。應該看到,從過去大半年情勢看,量寬的刺激效果一次比一次低,頂多能買一點時間,扭轉不了弱勢,再加碼恐怕能買到的時間將更少。
政治動盪接踵而來,經濟金融弱勢有壞無好,脫歐公投引發的「完美風暴」怎可能在短期內過去!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