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再度審議醫改會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與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一再游說議員,說是次醫改不會增加政府操控,但問題是,究竟香港市民還是否願意相信這些高官?
當高永文被問到醫改是否為引入中國大陸的醫生,他竟回應:「不會在機制上歧視哪一處醫生」,那麼真實的答案就不言而喻;記得2004年時任教育局局長的李國章找全港大學以至外國大使搞一場大龍鳳,說要引入「國際學生」,最終九成的所謂「海外生」,都是來自中國大陸,亦因此今日所謂「海外」、「境外」或「國際」、「非本地」醫生,巧立名目只為引入中國大陸的醫生,令香港市民要接受「公立醫院大陸化」的結果。
再引星期日城市論壇以「醫療事故投訴人」身份出席的歌手張崇德所言:「有冇醫德與甚麼國籍無關,係佢個人有冇醫德」──這些親政府的「支持醫療改革者」,一面說改革和是否引入大陸醫生無關,但一方面又不斷說大陸醫生沒有問題,我們又如何能夠相信其說話呢?
記得身為「梁粉」,常代表「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訪問的盧寵茂,接受訪問時直指此醫院要幫助大陸改革醫療,以改善中國醫生「收紅包、亂開藥、亂打吊針、亂做檢查」等問題,這些近乎常識,亦是凡有親友曾往中國大陸經歷過的。真相就是中國大陸的醫療體制,由上至下都一樣地腐敗。那麼習慣了這制度下行醫,又怎會不影響這些醫生的醫德?事實上考試制度只能考核醫生能力,卻從來不會亦無法考證醫生的醫德,香港醫療系統會否大陸化關乎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一日無法解決「如何考核醫德」,這些憂慮絕對是事實,而不是歧視。
《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報告,第4點清楚指出,條例草案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利便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到港執業」,更清楚寫出「為達到上述目的,有關立法建議旨在把行政長官委任的醫務委員會數目由4人增加至8人」;這就是政府不斷迴避的真相,即改革就是為了引入「非本地」醫生,以達到降低「執業試門檻」。
以政治理由推翻專業
事實上醫生不足的解決方法,已經歷多年的辯論,1996年9月1日之前,所有英聯邦的醫生都可免試來港執業,很多人都建議恢復這項安排;然而一眾親政府的醫學界代表,既為了保障業界壟斷的利益,以至親共的立場,竟一再提出這是「歧視中國醫生」;更離譜的是,醫學會於2014年就所謂「放寬執業試」的問卷上,竟然不是以醫學、技術或任何專業的理由,去反對免試恢復英聯邦醫生來港執業的地位,而是羅列政治理由來反對──「香港政府和內地報道批評持港英旗強闖駐港部隊軍營的幾個年輕人,緬懷舊港英殖民時期以往的好日子將令現今政府尷尬」、「當政府試圖抹去所有港英殖民的痕迹,當親政府人士怒斥持港英旗的青年,這些位高權重者(原文有林鄭月娥、林奮強、王永平、鄭經翰)竟宣稱英聯邦醫生一枝獨秀,應該豁免其執業資格試」。
上述鐵證證明,醫療改革從來都是政治問題,就是政府及親政府的醫生,一直以政治理由來推翻專業,坐視數年以來醫生短缺,長期以「反歧視」為藉口,制止撥亂反正──恢復英聯邦醫生免試來港執業的安排,然後要降低執業試門檻,和延長「有限度註冊」的醫生年期,來引入內地的醫生。因此是次醫改真正的目的就正如梁振英政府的一貫做法──為中國「一帶一路」──帶路殖民,及為中國作為「轉插」(萬能插蘇)。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