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醫委會改革,有醫生朋友將問題訴諸於醫管局,並指在商業原則之下,政府和醫管局有極大誘因引入大陸醫生,降低成本。先此聲明,我不懷疑這些醫生是出於真心,也不用以小人之心去猜度,覺得他們為了保障個人利益而借中港矛盾來煽風點火。可是他們指醫管局是自由市場意識主導,肯定是張冠李戴。
醫生們將利益最大化等都算到自由市場的賬。不過,我想提醒醫生們,他們所提及的概念,也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的主導思想。一條龍由接受醫學院畢業到統一採購藥物到為病人排期到將香港規劃成醫院之間絕對互不競爭的聯網,都是由醫管局總部中央集權處理;位於亞皆老街的那座白色巨塔,名副其實是香港41間公立醫院的權力核心(Authority),中文譯作「管理局」,只是愚民的語言偽術,旨在沖淡計劃經濟的味道。
自由市場裏或許有一時之壟斷。像曾幾何時的通用、IBM、微軟等,但時移世易,再強的企業也會被推陳出新。假如要為「真.自由市場」下一個定義,我會說沒有破壞性創造,沒有新陳代謝,就不是真的自由市場。像醫管局般的官僚衙門,非但不會有競爭和破壞性創造,最大問題在於官僚邏輯傾向對效率低和不達標的部門,增撥資源。換句話說,能夠完成由上而下所定下的指標的醫療官僚,可以升官發財,失敗的也可以爭取到更多資源,直到有朝一日完成任務,順利晉班。總之,「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這是至理名言概括了千百年來不變的官僚文化,跟自由市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
官僚思維的代價
計劃經濟的最核心信念,就是官僚相信透過運用權力追逐效率,最終可以勝過自由市場,所以官僚千方百計地用不同方法,去模仿市場運作的表相。見到市場上的私營機構有某種管理架構,官僚就依樣畫葫蘆地去模仿。見到市場價格可以調節供求?官僚便想到透過收費,來處理供不應求的問題。可是,有形無神的「類市場」行為,不但沒有解決到問題,反而是製造更多爭端;例如那半桶水的急症室收費,既無助分流,卻又被人詬病。說到底,所有公共政策難免要考慮到所謂的負擔能力問題,但在服務提供的過程又要無差別地一視同仁,結果只會供不應求。
對政府操控市場執迷不悔的人,總愛以道路基建為由,去證明社會不能沒有政府。事實上,道路基建不見得一定要由政府規劃和興建,世界各地也有不少私家路的成功例子,而且不限於高速公路。記得小時候居住的美孚新邨,區內的道路就是私人管理。當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違泊車輛會在極短時間內被管理員勸走,要是車內沒有人,管理員會將車鎖上,車主要付清罰款才能放行。所以當年人口密度算是甚高的美孚的社區內,也極少違泊。
政府正在研究在中環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而上個月初執法當局也上演了一場加強執法的政治騷。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運房局是嘗試以「類市場」的手段,去處理中區的交通問題。一定程度上,中區電子道路收費的構思就如急症室收費,也可以預見,結果也會像急症室收費一樣,不治本也不治標,最終恐怕徒勞無功,也無端生事。只要這個城市一天不能突破「某些事情必須由政治邏輯主導」的成見,無論在醫療服務、教育、交通運輸、城市規劃等各種範疇,我們都必須承受計劃經濟的官僚思維所帶來的代價,亦請不要奇怪,為何越來越多事情變得政治化。一切,其實都是源於適度有為的妄念。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