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說personal news是捉錯用神。是,手機必然是個人化,因此資訊是個人化的,包括新聞。這個沒有錯,錯的是以為可以用表達方式將大眾新聞個人化。這是妙想天開。既然是大眾新聞就不可能是個人新聞,兩者不同,不只是不同表達方式而已。
我們透過手機社交網絡,可以接收到以前接收不到的個人消息。以前我無法知道,現在女兒今朝在巴黎半島酒店吃早餐,我上Facebook看到;我的家人親戚朋友同事上司,我去健身的gym,參加的會所,合唱團,平時常去「飯堂」般的餐廳等等,他們的消息我每日即時知道。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的消息接收到了,連結了個人資訊網絡,「個人新聞」因而出現了。個人網絡通訊流傳的消息是我的個人新聞。
以前我以為是表達改變形式。不,表達形式是改變不了的,我真傻。生活模式改變是逐漸的演變,改變細微,無法看見。我們知道人的行為會被資訊環境改變,卻無法知道它的變化過程。我們只知道後果,例如廿年後手機內容表達跟現在的作比較,分別才明顯,在過程之中我們是看不到的。我以前說,要嘗試將新聞做法personalize是無厘頭。實際的情況是,一種新的新聞從時代的開端冒起,不是改變出來的,是新的資訊世界衝進來了,過去沒有的「個人新聞」personalized news出現了。
這種個人新聞是我們最關心的新聞。我仔女的新聞比市長或總統的事貼身。知道了親人朋友同事老細的消息,社會發生的事情對我並不重要了。而且,個人網絡流傳的消息足夠反映外面社會的事情了。我們知道了圈子裏的個人消息,便熟悉外面的世界。個人新聞不是新聞媒體可以提供的,新聞媒體的前途在哪裏?這是做媒體的人聽了腳軟的事:我們從事的大眾新聞媒體要從此歷史舞台上退役!我們留下來做掃地嗎?
個人新聞來自我關心的人,無論是我的朋友或我去的gym(我關心的是gym裏面的人)。關心的事我會有感情,個人新聞是emotional,有感情的。個人新聞卻沒有drama,個人新聞是個消息不是story telling,不是講故事。個人新聞是生活的消息,其中有故事,但都是沒有drama的故事。新聞故事製作,將新聞轉化成故事,是否新聞媒體在手機時代轉型的角色?
我們不僅活在這世界,還活在這世界的drama裏,到底是有感情和想像的人。我們不想活在赤裸裸的現實世界裏,要它是穿上衣服化了妝的世界,一個有drama的世界,可寄託情緒的世界。刻畫這個有drama的感情世界,是新聞媒體將來的工作,作為新聞媒體,我們要reinvent自己,這是適應求存的唯一機會,否則在個人新聞的取代下,新聞媒體生存的空間在哪裏?
聽,紙媒已播出了Mozart的Requiem,人們已在交頭接耳,天色漸漸灰暗。有人說,手機是視像世界,電視轉型手機一定駕輕就熟。有別的人就說,不,我在手機看電視節目越來越覺得離身。電視的表達形式在手機世界跌watt跌得好勁,年輕人愛看的是手機爆發衍生的新媒體。例如Me傳媒,在大陸一個人講芝士可以每天有幾十萬個粉絲看,或只有一個女生在手機講(表達)她跟男朋友的事,當然有性事有糾紛,可以有一百多萬粉絲。這班鹹濕佬是某些商品廣告的對象,這女人靠自己一個人撐都搵唔少。
這些個人媒體消耗我們看傳媒的時間,減少了看電視的時間,電視損失不少不用說了,但個人媒體只是手機世界爆發出來的其中一個而已,數以千萬人在作不同的嘗試,在這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中冒起更多新媒體在所難免。這樣看來,電視媒體不可能樂觀。真的,最近我們看到,電視的收視率在銳跌,紙媒的輓歌從遠處傳來了……
在電影和手機個人新聞和個人傳媒佔用後的時間,電視再沒有足夠的有效發展空間。電視也要像紙媒一樣於傳媒世界退役。人創造的事沒生命,不會不朽,這是時代後浪推前浪,物理必然,只許傷感,也許黯然回頭。我們身影漸長,黃昏已盡。Adieu,電視,Adieu!另一時代來臨了。
將來的電視機不是用來看電視節目,我們利用它的寬大螢幕看電影和片集。電影看來是被手機世界衝擊最小的媒體。但這不是說,現時的電影院the way as we know it將來不會被淘汰。如果我可以在家裏的大螢幕看VR電影,為甚麼要去電影院看?當然,除非電影院變成了人們聚會或社交的場合,就像Starbucks將一杯咖啡變成人們聚會的場合。
黎智英
壹傳媒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