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組織代表彭鴻昌先生說,他們今天會發動病友及醫療事故苦主到立法會請願,要求議員正視病人、家屬的憂慮及苦況,不要再拖延醫委會改革的法案,不要再讓他們苦等十五年以後繼續無了期等待。經常把為民請命四個字掛在口邊的尊貴議員會否聽到病人、病人組織的訴求沒有人有把握,若果他們今天再像上星期三那樣任由會議流會,任由法案胎死腹中,議員們必須為他們的失職失責向病人及公眾好好交代。
打破「醫醫相衞」疑惑
醫委會需要改革不是今天或梁振英上台後才提出的,早在十多年前已不斷醞釀及討論。需要改革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這個負責處理醫生投訴及處分的委員會成員完全由醫學界壟斷,社會人士包括病人或病人組織無法參與,連發言權或參與討論的機會也沒有,只能由醫生及醫學界包辦整個聆訊過程包括作出甚麼處分。這種封閉式的做法很容易出現「醫醫相衞」的情況,令因醫療事故受傷以至枉死的病人及家屬有冤難訴,有屈難伸,只能任憑醫生們發落,難以有效追究。
要打破「醫醫相衞」的情況及疑惑,醫委會有必要引入醫學界以外的社會人士特別是病人組織代表加入,一方面可以在聆訊及討論處分過程中加入醫療事故受害者的觀點,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醫生意見壟斷的情況。事實上在專業委員會加入社會人士或非業界人士為成員是已成公共行政主流,醫委會沒有理由逆潮流而行。
此外,醫委會投訴案件大量積壓,目前已有超過九百宗投訴有待處理。醫委會主席劉允怡指出,若醫委會改革法案不通過,無法增加委員及聆訊小組數目,積壓的投訴只有更多,隨時令機制崩潰。更重要的是投訴案件積壓意味處理時間拖得更長,有可能醫療事故過後七年、十年仍未能結案,令受害病人、家屬形同失去討回公道的機會。
而隨着人口老化,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醫療事故的數目也將隨之增加。若果繼續拖延醫委會改革,不增加醫委會成員及處理投訴的能力,投訴機制「爆煲」的情況很快出現,醫生跟病人關係將因此而大幅惡化,對香港醫學專業及醫療體制的公信力有害無益。
反對、質疑改革方案的議員及醫學界提出了一些憂慮,包括新增的非醫學界委員可能受特首梁振英及政府操控,損害醫學界的專業自主。有部份人更認為增加非醫學界委員可能會令醫委會放寬醫生入職門檻,讓更多海外醫生包括內地醫生可以來港行醫,影響香港醫療服務的質素。
政府操控人選機會甚低
專業自主當然值得重視,不能輕言打破,但細看法案的內容就明白這樣的憂慮不但不必要,更有誇大之嫌。首先,新增四名非醫學界委員中有三人由病人組織互選產生再由特首任命,另一人則來自消費者權益組織或消委會。既然由病人組織互選產生,特首或政府能操控人選的機會甚低,即使政府有意如此做也很容易被揭發。換言之,病人組織代表成為「木馬」搞亂醫委會削弱醫學界專業自主的可能性甚低,沒有理由因此而「斬腳趾避沙蟲」。更何況即使加入四名非醫學界代表,醫委會成員仍以醫生佔大多數,包括互選產生的16名醫生及八名由特首任命來自大學醫學院、醫管局的醫生代表。即32名委員中至少有24名是醫生,佔總數的四分三。也就是說,任何決定都必須得到醫生同意才有可能通過。醫學專業自主怎可能因多了幾個病人組織代表受影響?
至於所謂低門檻讓海外包括內地醫生來港行醫同樣沒有根據。因為醫委會根本沒有權力放寬規定讓海外醫生可以免試來港執業。任何海外醫學院畢業生仍必須通過香港的專業考試才能取得執業資格,醫療服務質素顯然不會因今次新法案而受影響。
醫委會早已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病人權益、冤屈長期受忽視的情況也不應該繼續。立法會議員常說要為民請命,為弱勢者打拼,因醫療失誤受害甚至喪命病人及家屬正是弱勢中的弱勢,議員們怎能不為他們請命,怎麽還要他們無了期等待!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