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為了競選連任,親身向領展挑機,已是極為異常行為,但領展「歡迎回購」的回應更在意料之外。而梁振英亦「不負眾望」,馬上澄清政府不會回購,令原先的強硬態度瞬即打回原形。
同是向領展開火,林鄭的聰明及高明處,是先提出「三座大山」的具體形象,令人在過目不忘之餘,不論對這三座大山的愛憎程度有否分別,也會認同林鄭的「移山」決心,不會像梁振英那樣「盡地一煲」。此外,林鄭亦提供了較具體可行的「收服」領展方法,不予領展管理層以「歡迎回購」一句把自己KO。
領展早已看穿特區政府的底牌,也知道日後仍會佔盡上風,所以不把前途未卜的梁振英放在眼內,這份過人的自信,和2005年領匯上市之前,經已事先張揚會大舉入市購買領匯股票的兒童基金(TCI)並無二致。當年兒童基金高調入市掃貨,領匯股價急速飆升。這狙擊手在成為領匯最大股東之後,立即派員進入董事局,主導領匯的加租策略及盈利目標,更透過各種方法與渠道向有勢力人士傳達訊息:倘若特區政府不向兒童基金高價回購其手上的大量股票(當年同受狙擊的鄭裕彤及劉鑾雄均已向其俯首稱臣),基金便會將所有股票售予其他財團製造壟斷局面,又或是透過大幅加租引起商戶不滿,總之不論採取哪種方法,兒童基金都能套現脫身,而特區政府則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特區政府面對此國際大鱷,雖可游說本地財團拒絕接貨,但阻不了領匯加租(令收入及股價長升長有,方便兒童基金高價出貨),結果代表政府監管領匯的主席及行政總裁陸續辭職,而領匯亦從此正式進入「股東與管理層皆大歡喜」的全商業運作時代。
當年及今天的特區均拒絕回購,原因及市民的反應卻截然不同。當年不讓兒童基金的狙擊行動得逞,關乎特區政府及有關官員的面子(剛成功推出亞洲最大及全港首隻地產信託基金,正積極拓展同類信託基金的市場),所以退縮不得,亦不想公眾知道因上市構思不周,致令兒童基金有機可乘,今天不讓領展的大小股東能一賺再賺,關鍵在於沒有官員知道購回來後應怎樣做,才能避免政府一錯再錯!
回購領展雷聲大雨點小
當年的領匯主席鄭明訓及行政總裁蘇慶和均知道領匯上市有其社會責任,因此物業及其他資產的作價特別偏低,只以當時房委會的收入作準,以免他日房委會須重投這個市場,履行房屋條例對政府或房委會必須為公屋居民提供相關設施和服務的責任。只可惜領匯上市政府一股不留,以致這個目的瞬即被兒童基金抹煞,才出現今天「既得利益者理直氣壯,蒙受損失者人多勢眾」,雙方互不相讓的尷尬局面。
梁振英若只為連任而搞領展,結果肯定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快便不會再提。領展的管理層發出「歡迎政府回購」的豪情壯語,其實是對大小股東及自己的盡責之言,因為若能成事,股價即會推高,方便所有股東套現,以今天大市的低迷,有此選擇誰不倒履相迎!況且領展進可攻退可守,不論透過加租或出售物業,都可以令政府的無能形象與民怨進一步擴大,梁振英若不想在領展議題上一再失分,請領展保持低調不再高調回應,可能是最後成功脫身的唯一方法。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