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倒梁撐梁 要看口號更要看政綱 - 李平

蘋論:
倒梁撐梁 要看口號更要看政綱 - 李平

9月立法會選舉勢成倒梁撐梁之爭,但是倒梁本來就還有泛民與建制之分,分別不在於是否打出倒梁口號,而在於是否接受梁振英在位時推出的政策。昨日宣佈參選的王維基,雖然把梁振英拉下台列為第一步目標,但其洋洋灑灑、超過40,000字的競選政綱,就接受普選袋住先、認同網絡23條先立法再修訂、贊成有限度開發離島及郊野公園、支持建機場第三跑道。因此,有網民質疑,王維基會否成為倒梁建制派?

沒普選就有第二個梁振英

ABC(Anyone But CY)之所以成為城中共識,不只因為梁振英個人鮮廉寡恥,也因為梁振英推行的政治、經濟政策嚴重損害香港利益,因為香港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議會制度甚至司法制度被破壞。不無遺憾的是,王維基倒梁決心可昭日月,但政綱中仍有不少「英治」痕迹,讓人覺得他與田北俊一樣,倒梁是因為與梁振英牙齒印太深,但政策取向可能跟隨北京指示。所幸的是,在港獨問題上,王維基表明反對港獨、但不反對討論,與一班親共人士還有所區別。
儘管多個政黨已擬定9月參選立法會名單,但多數候選人迄今未交代政綱,甚至未表態是否倒梁。王維基宣佈參選的口號及政綱,對市民來日投票可以有多重啟示。其一,是否倒梁是決定投票的第一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如果候選人倒梁只是礙於大勢不可違,實際上仍認同梁振英的治港政策,或者未曾考慮擺脫西環治港,不支持真普選,那無異於支持中共扶植第二個梁振英、第三個梁振英,終將反噬香港。
王維基說,參選立法會的首要目的是「換特首,建普選制度」。的確,把梁振英拉下台,是香港撥亂反正的第一步,但香港要恢復昔日的榮光,還需要制度的重建、道德的重建,否則,就會如中共一樣,打倒了一批貪官,又有另一批貪官湧現。王維基認為要盡早實現一人一票選舉,但又接受袋住先,難道不知道中共的袋住先,是要港人袋一世嗎?

爭票源不可能兩面不得罪

其二,在如何確保香港免於恐懼自由,包括生命、財產不為中共權貴所掠奪的問題上,市民應仔細審視候選人的態度。王維基現身7.1大遊行時,對林榮基事件採迴避態度,不予評論。他的競選政綱闡述政治主張的有政治與管治、人權自由、中港關係三部份,但並未觸及中港的權力衝突問題。雖然他競選的是議員,不是特首,但如果只在《基本法》23條立法、優質旅遊、單程證審批權表明與梁振英的不同,未免太過空泛。市民如想進一步了解候選人的政治取態,不妨在追問倒梁與否之餘,再追問是相信林榮基還是相信李波。
其三,王維基的競選政綱中提及:「市民不信任政府,事事『對着幹』;無論是建高鐵、起三跑、發展新界東北,就算是『好事』都被當成陰謀。」這是他表達上出現歧意,還是真心以為高鐵、三跑、發展新界東北是好事?他支持三跑,又宣稱基建發展「有起貴,無起錯」,看來是真心支持梁振英的大白象工程的。市民日後應該再追問候選人一件事:是否支持中港融合這些大白象?
沒有政黨背景的王維基,為了搶奪政黨票源,或許採取的策略是兩面不得罪,但結果可能是兩面不討好。香港在梁振英治下四年,已分化到沒有中間路線可走,況且,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市民也不會答應候選人渾水摸魚。王維基政綱中出現的倒梁與撐梁的矛盾,在中港關係問題上維護自治與推進融合的矛盾,是現時香港社會衝突的縮影,也是9月立法會選舉候選人衝突的縮影。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