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嬰兒患先天性青光眼,每1萬至2萬人才有一個患者,在本港屬罕見病。眼科專科醫生秦學瑩表示,先天性青光眼是由於負責眼睛排水功能的組織「小樑」出現問題,當睫狀體負責製造水份,而小樑失效未能正常排水時,密封的眼球便會不斷積水,令眼壓升高,破壞視神經,角膜水腫變得混濁,因此患者眼珠呈藍白色且不透明,嚴重者可致盲。
記者:張珮琪 攝影:張鼎和、周子惇、麥超億
「望落去好似大眼妹或大眼仔,對眼好精靈好靚,但佢哋會好怕光,見光會闔上眼,或者容易流眼水。」秦學瑩醫生表示,嚴重者眼珠呈藍白色且不透明,眼大且凸。假若嬰兒眼壓未算很高,出生時病徵未必即時呈現,因嬰幼兒眼球富有彈性,眼壓增加猶如吹脹了的汽球,令眼球變大,眼球不斷增大同時會增加近視。因此,若幼兒兩、三歲已有頗深近視便要留神,通常醫生亦會檢查有沒有任何青光眼的症狀,最重要是視神經是否出現青光眼病變,以確診是否患先天性青光眼。
秦醫生續稱:「我哋出世大約有120萬條視神經線,壞一條就冇一條,屬於中樞神經系統,唔識生番,當眼球壓力不斷增加,神經線不斷壞死,通常先收窄周邊視力,去到中後期連中心視力都受影響,最終可以致盲。」她坦言青光眼很難斷尾,只能透過手術盡量減慢視神經線的破壞速度。
除了靠眼藥水及或藥物治療,治療先天性青光眼的手術主要有三種,包括房角切開術(Goniotomy)或小樑切除術(Trabeculotomy),兩者主要是用刀開小樑協助排水,通常在角膜仍是清晰的狀態下進行。如上述方法不通,第二種手術就是進行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手術(Glaucoma Drainage Device Implantation),在患者眼內植入一個約手指甲大小的儀器,透過導管將房水排出,但缺點是隨着嬰幼兒發育,導管及儀器有機會移位,甚至外露。
第三種手術叫睫狀體光凝術(Cyclophotocoagulation),秦醫生稱:「如果增加排水嘅方法都唔湊效,就要諗閂水喉,用激光打睫狀體,令佢減少出水,個係比較創傷性嘅治療方案,比較難處理嘅個案先用到。」手術是希望降低患者的眼壓達至安全水平,當眼壓回復正常,患者最終或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至於患者的視力程度,就要視乎還有多少視神經線未有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