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間牆壁內外都是高低凹凸格子的小屋,可以從內地農村走到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全因它能砌能拆,讓大人及小孩重新詮釋空間。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朱競翔於去年把「童趣園」帶到內地農村,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及嬉戲空間,今年小木屋以另一版本「斗室」現身2016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成為當地探索及休憩的新空間。
可當玩具隨意組合
斗室是雙年展少數按原型一比一建造的建築物,以輕木格子為基本單元組建而成,遊人討論後可改變拼砌方式構建新的斗室,通過格子射入屋內的光線亦變化多端。朱教授預計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完結後,斗室會於明年1月運回港展出,供本港市民使用。
朱指小木屋設計原意是給小孩玩樂和學習,當初他提出「若拿走了玩具與教具,一個空間還能吸引孩童嗎?」在2015年起,其設計團隊與多個內地非牟利機構合作,於甘肅、四川、貴州、河北等偏遠農村搭建了多個「童趣園」,屋內的格仔全可移動,凹凸的牆壁可任意攀爬,亦可砌成桌椅,即使農村小孩沒有玩具,亦可隨意堆砌屋內組件,創造無窮無盡的遊戲,為當地2至6歲留守兒童填補因父母到城市打工而無人陪伴的空缺。
童趣園小屋可用任何材料的輕型預製組件砌成,每平方米需4,000元人民幣,即使沒有專業訓練的村民也能參與興建,一般6至8人可於兩天內完成。現時已建成18間小木屋,年底陸續在重慶、雲南等地興建,期望增至約40間童趣園。
朱冀有機會讓本港學校購買試用,改變香港只讀書不玩樂的教育風氣。朱強調指設計原意非賺錢,團體會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方案,讓小屋供更多人使用。
■記者梁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