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汽車增長速度失控,部份繁忙路段塞車嚴重。運輸署昨披露多條道路繁忙時間車速監察數據,部份路段平均車速低至不足時速10公里,中西區多個路段榜上有名。其中上環禧利街屬全港最塞,去年上午繁忙時間車輛時速僅5.1公里,接近一般成年人每小時5公里的步速。
記者:鄭啟源
港府正在研究在中環一帶推行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運輸及房屋局昨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補充資料,披露運輸署車速監察數據。
運輸署在全港各區道路挑選多個主要路段進行監察,在平日上午8時至9時半的上班繁忙時間,去年有兩個路段平均行車時速低於10公里。
上環禧利街屬全港最塞,汽車平均時速只有5.1公里,連續5年成最塞道路。紅隧九龍入口附近的漆咸道北則位居次席,去年汽車平均時速為5.7公里,也較2014年的9.1公里惡化。至於下午5至7時的下班時間,去年則有3路段車速低於每小時10公里,由中環區3條主要道路囊括,干諾道中、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汽車平均時速分別為8.7公里、9.2公里及9.5公里。
電子道路收費成效存疑
運輸署也有調查繁忙路段不同種類汽車使用情況,數據顯示私家車是塞車主要成因。在上午繁忙時間的干諾道中天橋,2013年私家車比例45%,的士佔36%,巴士及小巴只有8%;漆咸道北的私家車也佔40%,巴士及小巴則佔14%。至於下午繁忙時間,德輔道中、皇后大道中及窩打老道等塞車路段,私家車使用道路比例仍高企,佔42%至47%不等。
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指,禧利街是上環及半山前往區內主要幹道的接駁道路,但道路設計明顯未能滿足車流,塞車問題持續已久,加上私家車不斷增長,的確有行路快過坐車情況。
許智峯說,單憑電子道路收費未必能完全解決區內的交通擠塞情況,促請當局多管齊下,包括嚴厲打擊違法泊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