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隊醫隨想:受傷後重回賽場指引

運動隊醫隨想:
受傷後重回賽場指引

運動醫學中最多人談論的問題莫過於如何制訂運動受傷康復後,運動員回到賽場指引。不少學術及運動團隊近年投放很多研究資源,但因為不同的受傷和運動對回到比賽實際要求各異,故較難制訂一個「金標準」。
有些人喜歡以時間作準則,以第二級別的大腿後肌拉傷為例,需六至八星期後才可回去比賽。但因康復進度有別和不一的運動項目要求,以既定時間作標準,似乎不太可靠,故現時運動醫學工作人員主要着力於以客觀標準來指引運動員重返賽場。
病人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需接受一段時間康復治療,再通過以下一些測試,才能決定其是否適合重投比賽。測試分三大類,第一類是了解症狀及進行臨床檢查。醫生會先了解病人有否膝痛、腫脹、關節交鎖情況,繼而對膝關節作手法檢查,確定關節的穩定性。
第二類是生物力學及肌肉神經協調檢查,如以膝關節穩定量度儀測試關節在前後及旋轉的穩定性,甚至以動態分析儀器來作更功能性的穩定測試。此外,對肌肉力量及平衡協調能力的測試,亦需要有客觀標準。
第三類是功能性測試,透過要求病人作不同難度動作,如單腳跳、來回跑、交差步跑等,測試膝關節協調性,及對急停、轉向及加減速動作的穩定性。這三方面評估合格,才能讓病人參與訓練和比賽。
要每個病人都能夠接受以上測試及評估非易事,時間資源及相關經驗的人手缺乏,都是很現實問題。不少運動創傷康復者,在未有足夠的康復,或未接受適當的測試,便冒險重回比賽場上,會更易再次受傷。未來運動醫學科研人員,相信要着力於制訂一套更仔細客觀,甚至為配合不同運動項目要求的回到賽場指引。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