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評論,指小部份醫生反對醫委會改革,是為了「醫醫相衞」保障業界利益。為此,作為醫生,我們必須澄清事實,並藉醫委會改革闡述我們的立場。
首先,香港絕大部份醫生支持改革醫委會。對於醫委會長期積壓大量個案,審訊時間長,我相信並不單是市民,醫生們都覺得難以接受。我們絕對希望醫委會能加快審訊效率,同時增加透明度。但今次政府提出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懷有種種陷阱,我們不得不群起反對。
政府草案最大的問題,是破壞了以往政府委任委員對醫生選舉委員的一比一人數平衡。雖然政府的建議,醫委會大部份成員仍是醫生,但近日所見很多醫委會醫生成員都公開支持政府草案,尤其是公營機構及大學的醫生。最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在缺乏7,200名院士表態下,支持政府草案。甚至有醫生普選出來的醫委會成員公開支持政府今次的草案。純粹以醫生的身份去判斷這個人是支持哪一方,實在是幼稚並且欠缺邏輯。
通過草案 製造缺口
醫務委員會長久以來的一比一平衡,是為了制衡雙方的權力,以免一方權力過大,做出傷害醫學界發展及公眾利益的事。高局長信誓旦旦說不會利用這次改革,引入不合資格醫生。他謙謙君子,我們不懷疑他的誠意。但若果這次草案通過,便製造了一個缺口,難保將來政府的繼任人,不會利用這個沒有掣肘的權力,去作出不利醫學界、不利香港市民的決定。我們相信的是公平的制度,不單是個人的承諾,香港有今天的成績全靠我們公平並且嚴謹的法規。尤其當中港融合極速地進行,究竟香港市民還可以依賴甚麼呢?
有人說醫生在今次事件上沒有將市民利益放在首位。大家用自己良心想一想,現在每一天在前線打拼的醫生,他們的辛勞,究竟為了誰。在沙士肆虐的年頭,又有誰逃離過崗位,又有誰藉機為前線醫生爭取更多權力及利益呢?那又何苦藉今次的事抹黑這一群一直在奮鬥及堅持正確醫學理念的醫生呢?
對於利用有限度註冊去招聘海外專科醫生以紓緩醫管局人手不足的問題,雖是一帖猛藥,為欠缺人手的專科帶來及時的止痛,但香港醫學界今日能夠站在世界的前端,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嚴謹培訓本地醫科畢業生,並不是依靠外援。當危難發生時,像下一個疫症爆發時,海外聘請回來的醫生會否捨身為市民戰鬥嗎?若果社會珍惜本地醫學院的香港畢業生,何不推出更優厚的條件,去吸引他們投身這些欠缺人手的專科,何不持續發展引以為傲的香港醫學呢?
我們不反對增加業界以外的人進入醫務委員會,亦都支持提高審訊效率、增加透明度。梁家騮議員之前提及的六加六方案,正正可以達到這些目的。實在想不透政府為何不接納這個建議,反而推出充滿疑惑的條例草案。最合乎邏輯的想法,是政府試圖藉此成為醫委會的大多數,控制將來的決策。假若有一天政府為了政策或經濟因素,推行一些有違社會大眾的建議,推行一些與我們西方醫學理念相違背的事,醫生就沒有制衡的權力。
我們作為醫生實在不願意再度推遲改革,希望在上者廣納善言,作出一個真正有利香港市民及香港醫學界發展的決定。
張展鵬
急症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