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遊行,主辦單位民陣宣稱有11萬人參加,比去年多1.3倍。但電視台拍到的畫面,人群非常疏落。有去參加遊行的朋友說,今年很少人,5點半就見到龍尾,而且整個氣氛與往年大不同,似乎沒有共同目標,因此也缺乏凝聚力。有街站揸咪人叫人跟他喊口號,有女士叫人一起唱《自由花》,但喊口號和唱歌都無人和應,場面尷尬。遊行人士大都走過就算,很少人停下來捐款。
兩個現象:一是明顯少了甚至幾乎沒有了年輕人,剩下30歲以上的人在撐場;二是太多街站,似乎各政團的主旨都不是遊行而是藉街站籌款或拉選票,這兩個目標大過遊行的主題目標「決戰689」。
如果民陣和香港各民主派政團能夠正視今年遊行的異象,深刻檢討其原因,那麼有可能尋找到新方向而不致失焦,甚至會帶來光明。但如果自欺欺人地宣稱有11萬人參加、比去年人數多因而自我感覺良好,那就只會使支持民主運動的市民更加死心。
7.1遊行出現這樣的異象,我想到有幾個原因。
一是「決戰689」這口號已經太老而且缺乏推動力了。「梁振英下台」這口號已叫了4年,前兩年四五十萬人示威聚焦這訴求都沒有成效,以這口號動員民眾已缺乏刺激,予人師老無功之感。我有去何韻詩音樂會撐場,是因為目標清晰;7.1沒有去遊行,是因為遊行失焦。二是連年示威激進到佔領行動都無法改變現狀,市民心理上乃產生單單遊行已經無用的感覺,更有人覺得遊行老土、「唔型」,索性不去。三是年輕激進的抗爭者,面對經驗較多和人數配備充足的警察,想去衝擊禮賓府和中聯辦,都因參與者稀疏,而無法成事。原因之四也最重要的是,綿延不絕令人憤怒或恐懼的政治事件,使市民的憤怒和抗爭意識都逐漸產生彈性疲乏,許多人都有「哀莫大於心死」的感覺。雨傘運動期間,人們看到廣大市民的凝聚力,於是留港參與「自己香港自己救」的意識冒升,傘後中共港共的連番打壓和一意孤行,抗爭市民的無力感增加,感覺香港人救不了香港,移民的趨勢又上升了。
可能還有其他原因,但必須檢討和正視原因,才能重振市民的抗爭氣勢。
另方面,我們看到中共對港政策也在調整。有建制派人士說,張德江來港最重要的訊息是會見4名泛民議員並在同200多名「各界人士」的談話中,把泛民先稱為反對派接着自我糾正為「不同意見人士」;在最新發表的王光亞接受《紫荊》雜誌的訪問中說:「『泛民』的立法會議員是特區政權體制的組成部份。從《基本法》的角度看,他們也屬於建制人士。」這顯示中共修正對港政策,不再像過去689所表現的那樣把民主派視為「敵人」,而是在港獨思潮興起與國際社會對銅鑼灣書店事件的關注中,把溫和民主派列為「團結對象」,以孤立打擊港獨派。
這意味甚麼?意味香港人自主意識抬頭,擊中了專制政權的要害。在新形勢下,香港人不要自我收皮,不必心死,也不用氣餒。抗爭已來到一個新階段。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