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隨筆:傳媒生死劫

紐約隨筆:傳媒生死劫

【紐約隨筆】
本月初,筆者到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參加為期兩周的財經新聞課程,包括筆者在內共有19位學員,涵蓋亞洲、歐洲、澳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全都是今年花旗傑出財經新聞獎的優勝者,話題離不開在互聯網年代下,紙媒未來何去何從。
網上媒體興起,例如Buzzfeed,打破紙媒以往壟斷資訊渠道地位,瓜分廣告收益。目前思考的問題,不再是如何應對互聯網挑戰,而是如何擁抱互聯網新聞,在危機中生存。
媒體研究公司《eMarketer》去年9月曾經進行一項研究,美國2015年印刷媒體廣告開支為186億美元,2019年估計為174億美元,數碼廣告開支則由372億美元,上升至595億美元。雖然美國數據未必能完全套用於香港,但反映數碼化潮流不能抵擋。

紙媒的對手,是近年興起的獨立網媒。不過,這些類近Buzzfeed的網媒,縱然新聞趣味、實用十足,但光怪陸離,與傳統新聞原則大相逕庭,公信力低。縱然如此,網媒用戶量、Hit Rate(點擊率),大多遠勝傳統媒體。
與筆者上堂的世界各地記者,不少開始對這類指標抱有質疑,似乎認為影響力是難以量化的。
例如美國著名財經電台節目《Marketplace》主持David Brancaccio在課堂演講時,曾問學員稱他擁有900萬聽眾,是全美最多聽眾的節目,即被阿根廷記者劈頭回應:「聽眾數目不代表你在財金界的影響力。」及後該主持亦承認,CNBC的節目更能影響美國股票市場。
筆者亦曾向同學分享,壹傳媒下的互聯網平台(即時新聞、動新聞)相當進取,覆蓋不同年齡層之讀者群,每日點擊率達3,000萬次,在香港相當有影響力。

不過,印度學員劈頭一句回應是:「Hit rate does't mean that you have read it.(點擊率不代表讀者就有閱讀該則資訊。)」他又說,印度網媒不少採取Buzzfeed模式,但並不成功,「It means newspaper with credibility and history is still important to readers.(這意味有公信力及歷史的報紙對讀者而言仍然重要。)」
究竟如何量度媒體影響力?在由媒體主導到讀者主導內容的時代,如何在趣味與嚴肅新聞之間尋得平衡?相信現時不少媒體都仍在努力尋找,但明顯各走極端-貼地低能新聞,或堅離地新聞,都不是出路。

記者:周家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