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長王毅怒噴加拿大記者,口水擲地有聲。這近乎國恥的一幕,被喉舌渲染為長民族志氣的壯舉,委實令人嗟訝十年文革對人心的刻痕,區區50年光陰實在無法將之磨平。強國第一個紅衞兵出身的外長李肇星,當年火燒英國代辦處以外國語學院造反派為主,李肇星由該校栽培。1953年出生的王毅是小學紅小兵,他粗鄙強橫的言行比起李肇星有過之而無不及。
莫道弱國無外交,藺相如就代表弱勢趙國,澠池會上遂使秦王完璧歸趙。中華民國也是弱國,卻出了個外交家顧維鈞,奠定聯美抑日大格局,使中華民國成為二次大戰戰勝國,爭取到最大的國家利益。
1942年中英談判廢除不平等條約,蔣介石強烈主張收回九龍,顧維鈞則認為港九問題和殖民主義的終結是一體的,時下西歐唯一在抵抗法西斯的英國處境艱難,英國一再許諾印度等殖民地獨立留待戰後解決,若九龍成為特例,英國就無法動員海外屬土力量參戰。從大局出發,應該同意簽訂新約,再以照會重申中方立場。蔣介石最後接受了這方案。
及至紅朝定鼎,聯美外交已變成向蘇聯一邊倒,而從晚清中俄密約以來,凡是和俄國結盟都沒有好果子吃。在毛時代大方向錯誤的外交方針下,具體操辦外交者也未至於墮落到今日強國外長的嘴臉。周恩來且不說,文革中的喬冠華尚出得廳堂。哪怕新近辭世的許家屯早時在港也不會有「你爺爺、奶奶有選舉權嗎?」的呼喝,和「要槍有槍,要炮有炮」的恫嚇。原因之一是周恩來以下的一代官僚都受過完整民國教育,哪似紅衞兵出身的總書記和紅小兵出身的外長!
錢其琛被認為是六四後為中共脫困的外交能人。從他回憶錄《外交十記》來看,許多動作不值得稱道,但至少秉持一定的外交風度。如美國國務卿貝克訪華提交六四被捕者名單,有一學生領袖叫吳建民,因組織抗議六四屠殺而判刑10年。錢其琛表示吳建民在此,一聲呼喚,外交部新聞司長吳建民就現身了,忽悠美國國務卿此舉殊不可取,但比起王毅式怒噴,還是有些區別。
王毅的鬥爭意識源自文革,與他同歲但提早上中學的北京廿五中紅衞兵習近平早就確立了模板,他在墨西哥的里程碑金句是「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劃腳。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甚麼好說的。」王毅不過是奉旨詮釋習氏理念罷了。
習朝的外交態勢已不可逆轉,30年河東30年河西,中俄準同盟已正式以條約確立,強國的網絡封鎖和「應急斷網」已回饋給中國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俄國。強權之間的「強強組合」,以史為鑑,它又將給中國帶來甚麼災難?
孔捷生
專欄作家